全詩可分為三段。開頭四句為第一段,虛實結合,虛寫為主,一開篇就寫出了音樂的神奇魅力。第一句“吳絲蜀桐”不僅說明箜篌構造精良,而且說明演奏者技藝精湛。接下來的兩句主要寫樂聲。樂聲比較抽象,無形無色,難以捉摸,不好用文字表達。詩人故意避開這一點,從空山之上為這美妙樂聲停留的浮雲下筆,以物寫聲,以實寫虛,亦真亦幻。同時,詩人還聯想到善於鼓瑟的湘娥和素女,猜想她們也會被這悅耳的弦聲觸動愁懷,淚流滿襟。這兩句通過奇特的想象寫出了樂曲“動天地泣鬼神”的驚人魅力。最後一句交代了演奏的人物、時間和地點,此句為實寫。
接下來的四句為第二段,這一段仍然是虛實結合,但側重於實寫。“昆山”一句以聲寫聲,主要表現樂聲的跌宕起伏;“芙蓉”一句以形寫聲,著力渲染樂聲的美妙優雅;“冷光”一句則以溫寫聲,誇張地表現了樂曲所造成的熱烈氣氛;最後一句中“紫皇”一語雙關,既指當時的皇帝也可指玉帝,詩人用這種巧妙的過渡手法,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世擴大到仙界,這就是詩人為什麼不用“君王”而用“紫皇”的原因。這一段從聽覺、視覺、嗅覺、觸覺上來描摹比擬起伏多變、優美動聽、妙不可言的樂聲。
最後六句為第三段。這一段詩人突發奇想,讓自己的想象伴隨著優美的樂聲飛上神山,飛向天庭。樂聲傳到天上,女媧聽得入了迷,居然忘記了自己正在補天,導致石破天驚,秋雨滂沱;樂聲傳入神山,不僅使傳說中最善於彈箜篌的女神為之傾倒,就連神山上的魚和龍也感觸頗深,以致“老魚”、“瘦蛟”都不顧自己年邁體弱,也隨著這優美的樂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樂聲直上月宮,使得正在伐桂的吳質(即吳剛)如醉如癡,就連蹲在一旁的玉兔也被這美妙的樂聲感染,哪怕清秋的露水把毛浸濕,也久久不肯離去。這一段想象是何等的大膽新奇、匠心獨具,讓人不禁拍案叫絕!隨著這新奇、罕見的詩句,讀者也進入了廣闊遼遠、神奇瑰麗的境界。
全詩充滿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洋溢著神異奇特、流動搖曳之美,不愧為“詩鬼”之大手筆。
雁門太守行
【原文】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烏雲好像要把城牆壓垮,鎧甲迎著陽光像金色魚鱗一般熠熠生輝。秋色中,號角聲響徹雲霄,塞上的泥土在暮色中濃豔得猶如紫色的胭脂凝結而成。軍隊行至易水邊,大風吹動紅旗,濃霜打濕鼓皮,鼓聲低沉。為了報答君王的賞賜和信任,將士們願高舉寶劍,血戰至死。
全詩可分為三段。開頭四句為第一段,虛實結合,虛寫為主,一開篇就寫出了音樂的神奇魅力。第一句“吳絲蜀桐”不僅說明箜篌構造精良,而且說明演奏者技藝精湛。接下來的兩句主要寫樂聲。樂聲比較抽象,無形無色,難以捉摸,不好用文字表達。詩人故意避開這一點,從空山之上為這美妙樂聲停留的浮雲下筆,以物寫聲,以實寫虛,亦真亦幻。同時,詩人還聯想到善於鼓瑟的湘娥和素女,猜想她們也會被這悅耳的弦聲觸動愁懷,淚流滿襟。這兩句通過奇特的想象寫出了樂曲“動天地泣鬼神”的驚人魅力。最後一句交代了演奏的人物、時間和地點,此句為實寫。
接下來的四句為第二段,這一段仍然是虛實結合,但側重於實寫。“昆山”一句以聲寫聲,主要表現樂聲的跌宕起伏;“芙蓉”一句以形寫聲,著力渲染樂聲的美妙優雅;“冷光”一句則以溫寫聲,誇張地表現了樂曲所造成的熱烈氣氛;最後一句中“紫皇”一語雙關,既指當時的皇帝也可指玉帝,詩人用這種巧妙的過渡手法,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世擴大到仙界,這就是詩人為什麼不用“君王”而用“紫皇”的原因。這一段從聽覺、視覺、嗅覺、觸覺上來描摹比擬起伏多變、優美動聽、妙不可言的樂聲。
最後六句為第三段。這一段詩人突發奇想,讓自己的想象伴隨著優美的樂聲飛上神山,飛向天庭。樂聲傳到天上,女媧聽得入了迷,居然忘記了自己正在補天,導致石破天驚,秋雨滂沱;樂聲傳入神山,不僅使傳說中最善於彈箜篌的女神為之傾倒,就連神山上的魚和龍也感觸頗深,以致“老魚”、“瘦蛟”都不顧自己年邁體弱,也隨著這優美的樂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樂聲直上月宮,使得正在伐桂的吳質(即吳剛)如醉如癡,就連蹲在一旁的玉兔也被這美妙的樂聲感染,哪怕清秋的露水把毛浸濕,也久久不肯離去。這一段想象是何等的大膽新奇、匠心獨具,讓人不禁拍案叫絕!隨著這新奇、罕見的詩句,讀者也進入了廣闊遼遠、神奇瑰麗的境界。
全詩充滿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洋溢著神異奇特、流動搖曳之美,不愧為“詩鬼”之大手筆。
雁門太守行
【原文】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烏雲好像要把城牆壓垮,鎧甲迎著陽光像金色魚鱗一般熠熠生輝。秋色中,號角聲響徹雲霄,塞上的泥土在暮色中濃豔得猶如紫色的胭脂凝結而成。軍隊行至易水邊,大風吹動紅旗,濃霜打濕鼓皮,鼓聲低沉。為了報答君王的賞賜和信任,將士們願高舉寶劍,血戰至死。
【鑒賞】
李賀的不少詩曆來讓人費解,解說之分歧,多源於對其“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這首詩便是其一。從李賀生活的年代以及與這首詩有關的一些傳說和記載來看,此詩很可能寫的是朝廷與藩鎮之間的戰爭。
詩開頭四句主要寫景。其實,第一句不但寫景,而且也是寫事,“黑雲”象征敵軍,“黑雲壓城”比喻叛軍如黑雲般滾滾壓來,寫出了戰爭形勢的緊迫。第二句寫的是城內守衛的將士,他們的盔甲在日光下金光閃閃,耀眼奪目,此刻他們正守衛城池、嚴加防範。此句借日光來表現將士們的士氣和勇氣。詩人以“黑雲”和“金日”來象征敵對雙方,一抑一揚,狀景含情,手法奇妙,立場鮮明。接下來兩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麵來渲染戰爭氣氛,描寫悲壯激烈的戰鬥場麵。第三句寫深秋時節萬物凋零,本已讓人傷感,再加上兩軍對壘,號角嗚咽,戰鼓擂響,不禁讓人更感淒涼。第四句中的“夜”字與第二句的“日”字前後呼應,既體現了時間上由日向夜的轉變,也表明戰爭已經持續了較長時間。清冷淒慘的塞上寒夜,襯托出孤城被困的緊急情勢,此句中的一個“凝”字,形象地描繪出邊塞將士浴血奮鬥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