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本詩是一首送別詩,但送的是誰不詳。由詩中內容推測,本詩大約是詩人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貶隋縣尉後、懿宗鹹通三年(862)自江陵東下之前所作。
前兩句圍繞送別主題,寓情於景。第一句通過景物描寫,點出時令和地點。地依荒野故關,時逢蕭索深秋,這樣的時地與故人話別,惜別之情應當難以抑製。可是第二句起筆令人意想不到,沒有寫惜別之情,而是寫朋友遠行時胸懷浩然之氣,誌在千裏,如此氣魄與境界,非比尋常。
三、四句采用互文的手法,說明別離之時在早上。漢陽渡、郢門山雖都在湖北境內但兩地相距千裏,當然不會盡收眼底。詩人意在綜述楚地山水,表現宏闊壯麗的景象。
五、六句聯想到故人東行,江東的親戚友人苦候的圖景。詩人早年常在江淮地區遊曆,結識了不少朋友,因此,在這裏詩人既希望這位東行的朋友一路順風,又表達了對江東故交的懷念。
最後兩句寫值此別離之時,友人把酒言歡,並想象再會之日,更顯依依不舍之意。
全詩有秋景而無傷秋之情,與人別而不縱悲情,設想奇特,結構宏闊,是送別詩中的上乘之作。
蘇武廟
【原文】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譯文】
當年蘇武見到漢使激動悲傷,如今連古祠高樹對此也茫然。雲邊不見飛雁胡漢音訊斷絕,隴上牧羊歸來唯見塞草風煙。歸國後漢宮樓台已非舊時模樣,出使匈奴時帶冠仗劍正壯年。武帝已死,看不到完節歸來的蘇武封侯受爵,蘇武隻能空對著秋水哭吊已逝的先皇。
【鑒賞】
本詩是一首詠史詩。蘇武是一位頗有氣節的英雄。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遭到扣押。麵對匈奴的威逼利誘,他誓死不降,後被放逐到北海放羊。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他才得以返回漢朝。詩人參觀蘇武廟後,百感交集,提筆創作了這首憑吊古人的詩。
首聯圍繞詩歌主旨,描述了“蘇武”和“蘇武廟”。漢昭帝年間,漢匈和親。漢使在匈奴知道蘇武未死,便謊稱昭帝收到了蘇武雁書,匈奴才放蘇武歸漢。第一句設想蘇武見到漢使時的情形。“魂銷”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蘇武大悲大喜、百感交集的心境。第二句由蘇武寫到蘇武廟,時間從古代跨越到現今,描寫廟內的情景。“古祠高樹”點出了深沉的曆史意味,表達詩人的敬仰與緬懷之意。
頷聯以“雲邊雁斷”與“隴上羊歸”兩幅畫麵,融情入景,表現蘇武對故國的思念。“雲邊雁斷”生動地表現了蘇武在與世隔絕的十幾年裏對家國的深切思戀以及欲歸難歸之苦。“隴上羊歸”描述的是他乏味孤獨的放牧生活。“羊歸”二字實際上暗與蘇武的“難歸”構成了對照,起了重要的襯托作用。兩句詩精練地總結了蘇武漫長的留胡生涯。
【鑒賞】
本詩是一首送別詩,但送的是誰不詳。由詩中內容推測,本詩大約是詩人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貶隋縣尉後、懿宗鹹通三年(862)自江陵東下之前所作。
前兩句圍繞送別主題,寓情於景。第一句通過景物描寫,點出時令和地點。地依荒野故關,時逢蕭索深秋,這樣的時地與故人話別,惜別之情應當難以抑製。可是第二句起筆令人意想不到,沒有寫惜別之情,而是寫朋友遠行時胸懷浩然之氣,誌在千裏,如此氣魄與境界,非比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