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進士出身,先後在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為官,卒於慶元六年(1200)。他博聞強識,掌握了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多方麵的知識。其詞清秀、疏俊而不失於晦澀、濃豔。著有《晦庵詞》。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原文】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①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需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注釋】

①結客:和客人們一起登山。

【譯文】

澄澈的江麵上倒映著雲影,鴻雁向南飛去。在這美麗之秋,應邀集友人,帶著酒壺找一個蒼翠縹緲、煙雲氤氳的地方去飲酒。世間難見人一笑,不如飲酒作樂,采摘紫色的茱萸、黃色的菊花插在頭上。美好的風景年年都有,今天又看到了,而人世今非昨。

為慶賀重陽佳節,應該喝得酩酊大醉,請不要推辭不喝。人生短促,仿佛寄生在這個世界,何必勞苦奔波事事怨天尤人呢?古往今來,曆史輪回,人間多少春花秋月,無不包含危機。所以問一問齊景公,何必為人生短暫而淚濕衣襟!

【鑒賞】

隱括是指根據某種文體原有的內容而改寫成另一種體裁。這首詞隱括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一詩,抒寫詞人自己的人生之慨。

上片寫景。起首兩句點明時間、節氣——碧空萬裏,鴻雁初飛,是重陽時節特有的景象。“攜壺”兩句一問一答,自然流暢,營造出一種空靈渺遠的氛圍,讓人如同置身於一片蒼翠、幽渺的太虛之地。“塵世”三句,寫詞人對紅塵俗世已經沒有任何留戀,隻想找一處幽密的所在盡情玩樂,度過餘生。而另一方麵,“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的感慨也時刻縈繞在詞人心頭。

下片起首三句上接“攜壺結客”,逐層遞進。“人生如寄”,極言人生之短。“何事”句是說人應超脫一些,不能隻知抱怨。“無盡”三句寫人間所有的事物無不包含危機,所以人們凡事不能考慮得太多。最後兩句體現了詞人的曠達情懷。

本詞意境幽遠,格調豪邁,同時又包含著深邃的哲理,堪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