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炎正
楊炎正(1145~?),楊萬裏的族弟,字濟翁,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寧宗慶元二年(1196)中進士,被任以寧遠主簿之職。曆任大理司直,知滕州、瓊州。其早年曾跟隨辛棄疾,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常有唱和之詞,人品、氣節、詞風也與辛棄疾類似。著有《西樵語業》詞集。
水調歌頭
【原文】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①,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幹角,人倚醉醒中。
千萬裏,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傑,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釋】
①何事:為什麼。
②五湖舟楫:傳說範蠡助越滅吳後,棄官歸隱,泛舟於五湖之上。
【譯文】
我手持酒杯麵對欲墜的夕陽,在西風中沉默。問西風,為什麼所有胭脂都做了顏料,將荷花染得紅豔豔?放眼望去,江水在暮色中蒼蒼茫茫。離愁滿江,已容不下遠處飛來的大雁。闌幹的一角還可見一線天光;倚著闌幹,在半醉半醒間,我愁懷難遣。
平生走過千萬裏坎坷的道路,行盡了大江南北,踏遍了浙西浙東。人生如寄,我想像陶淵明那樣歸隱起來。請問誰是收複中原的豪傑?誰能借給我浪跡江湖的小舟,讓我做個釣魚隱士?還是回頭看看中原故土吧,歸隱的決定不要下得太匆忙。
【鑒賞】
此詞是一首秋日感懷之作。詞人通過訴說自家身世,抒發了深沉的愛國之情。
上片表達了秋日裏詞人的愁緒。開篇兩句寫日落時分詞人把酒臨風,不覺心生愁思,忽發奇問。“胭脂何事”一問,因發問無理反倒更為絕妙,暗指憂愁難以平複。“放眼”三句,詞人將心中之愁比作江水,極言離愁的深廣,想象豐富,比喻形象貼切。最後兩句則與篇首“把酒”呼應,寫詞人想借酒消愁,卻在似醉猶醒之間。
下片上承醉醒難分之意,抒寫了報效國家與歸隱田園的矛盾心理。前三句詞人自訴其人生道路。“吾生”至“去作”幾句,反映出詞人因屢屢遭受挫折,未能施展抱負,以致黯然失意、憔悴不堪而又百般無奈的苦衷。詞的最後兩句卻使詞意猛然振起,說明自己依然心係國家社稷,不舍得歸隱田園,希望還能為國家效力。
本詞結構巧妙、張弛有致,情感曲折起伏,詞風豪放深沉,藝術感染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