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片設想杜牧再到揚州時的情景,表達了今不如昔的感傷。詞人寫杜牧“重到須驚”,設想揚州如今的衰敗景色,定會讓他無心勾欄尋夢,從而將唐宋兩朝時空溝通開來,詞意愈加深沉凝重。揚州在唐朝時有“二十四橋”,而如今早已不複存在,但詞人仍說其在,實為以樂寫哀。末四句以景寄情,表達了詞人深沉的悲痛以及對傷亂的哀傷之情,融寫景抒情於一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整首詞有虛有實,有情有景,巧妙化用杜牧的詩句,不愧為宋詞中感懷時事的佳作。
【宋詞地圖】
二十四橋:故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江都縣西郊。唐代詩人杜牧曾在《寄揚州韓綽判官》一詩中寫道:“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後以“二十四橋”指代歌舞升平的地方。
點絳唇·丁未冬過吳鬆①作
【原文】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②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注釋】
①吳鬆:即吳淞。
②天隨:即陸龜蒙,號天隨子。唐代詩人、隱士,曾在鬆江隱居。
【譯文】
北方的鴻雁悠然自在,在太湖西邊隨著白雲飄浮。幾座山峰蕭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黃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第四橋邊,跟隨天隨子一起隱居。可天隨子如今在何處?我獨倚欄杆緬懷千古,隻見衰柳參差風中飛舞。
【鑒賞】
淳熙十四年(1187)春,薑夔在楊萬裏的介紹下,從湖州奔赴蘇州拜見範成大。本詞寫於詞人途經吳淞之時。薑夔最傾慕的詩人是晚唐的陸龜蒙。陸龜蒙極為痛恨晚唐的政治黑暗,拒絕入朝為官,因而隱居鬆江。
上片借景抒情,燕雁隨雲,數峰清苦。詞人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景物以感情色彩:以“燕雁”的隨雲遠去,暗喻自己獨自漂泊;以“數峰”的蕭瑟清苦,烘托出漂泊生涯的萬千愁苦。
下片表達了對陸龜蒙的懷念和追思,抒寫了知音難覓的孤寂和惆悵。詞人借助“橋”、“柳”等物象,表現了內心的寂寞。最後以“殘柳參差舞”結束全詞,使詞情愈顯蕭索、淒清。
薑夔具有極高的語言天分,無論是寫燕雁隨雲去,數峰商略黃昏雨,還是寫秋柳參差飄舞,擬共天隨住,都如行雲流水一般,處處可見精妙。全詞虛實並用,融情於景,立意高遠,筆調素雅清麗,既表達了對古人的懷念之情,又寄寓了傷時憂世的情懷,獨具氣韻。
下片設想杜牧再到揚州時的情景,表達了今不如昔的感傷。詞人寫杜牧“重到須驚”,設想揚州如今的衰敗景色,定會讓他無心勾欄尋夢,從而將唐宋兩朝時空溝通開來,詞意愈加深沉凝重。揚州在唐朝時有“二十四橋”,而如今早已不複存在,但詞人仍說其在,實為以樂寫哀。末四句以景寄情,表達了詞人深沉的悲痛以及對傷亂的哀傷之情,融寫景抒情於一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