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人類曆史的就兩種邏輯:強盜邏輯和市場邏輯。近代之前,強盜邏輯一直占主導;隻是過去兩百年以來,市場邏輯才占主導。
在市場的邏輯中,個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為他人帶來幸福。這是市場經濟創造巨大財富和社會繁榮的原因。市場經濟的運行,需要在企業、個人的交往中建立一係列信任和交易機製。
中國30多年來的改革是從強盜邏輯轉向市場邏輯、從職權經濟轉向產權經濟的過程。它把互相傷害的競爭變為互相創造價值的競爭。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有巨大潛力,要靠減少政府權力和國有經濟範圍、發揮企業家精神來實現。
一
訪談人:您在2010年出了一本書叫《市場的邏輯》,帶有一點啟蒙性質,裏邊對中國30多年以來的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作了一個回顧和總結。能否介紹一下您的主要觀點?
張維迎:我們中國隻是在過去30年裏邊真正開始實行市場化的改革,取得的經濟增長成就在世界上被稱為一個奇跡。所以我想,要認識人類的曆史,認識中國的變革,包括未來中國究竟潛力有多大,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們真正地理解市場,理解市場是怎麼運作的。
要理解市場的本質,首先要理解人的本性。關於人的本性,我們知道學術界自古以來都有好多的爭論,就像中國曆史上就有所謂性善性惡的爭論,但是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所有的學者、哲學家、宗教創立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假定,就是人類是追求更好的生活,這點我想不同的學派之間並沒有大的爭議。
現在問題就是,我們怎麼去追求更好的生活?特別是對每一個人來講,我們出於自身的利益,怎樣才能最好地改進自己的生活?從整個人類曆史上來看,追求幸福的方式我們可以劃為兩種。
第一種就是通過使別人不幸福,自己變得幸福。最簡單的就是我們大街上看到的搶啊、偷啊,把別人的東西拿到自己手裏,讓別人不能享受,自己可以享受,這個我叫它強盜的邏輯。第二種方式呢,就是我們通過使別人幸福,讓自己變得幸福。也就是給別人創造價值,給別人創造財富,然後自己獲得收入,過更好的生活,這個我叫它市場的邏輯。
人類的曆史大致來講就是在這兩種邏輯不斷作用下演進的,有時候這種邏輯占主導一點,有時候那種邏輯占主導一點。我們舉一個最近的曆史,比如說日本、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用的是什麼邏輯?強盜的邏輯。就是他希望通過武力、戰爭的方式,把別的國家的財富掠奪來,服務於本國的利益,本民族的利益,但是他們失敗了。二戰之後他們又崛起了,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靠什麼?靠市場的邏輯,也就是說他們生產出其他的國家人民喜歡的東西,然後他們就變成了世界上大的經濟體,如日本長期以來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隻是在2010年才被中國超過。我們回想一下我們中國人買了多少日本的產品,我們為什麼買?是因為我們喜歡,因為它給我們帶來了好處。
大家也不要認為我剛才說的這個強盜的邏輯,就一定是大街上簡單的那種偷啊、搶啊,好多的強盜邏輯是合法的。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像通貨膨脹,它就是一個強盜的邏輯,它把財富從一部分人手裏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裏,但是合法的,為什麼呢?現在政府有壟斷印刷貨幣的權力,比如現在的社會財富有100億,如果政府多印100億的票子,然後交給某一部分人,實際上等於把一半財富轉移到拿到新印的票子的這一部分人手裏。這樣一放一收,事實上就把一大部分的財富由民間、由私人部門轉向了政府,轉向了國有部門。所以這也可以算做一個強盜的邏輯。
市場的邏輯是說我們每個人要幸福,你就要去為別人創造價值,給別人帶來幸福。這裏不是你的出發點是為了別人,你可能是為了自己,但是市場就是這樣一個有魅力的機製,要想為了自己你就必須為別人,所以我用一句簡單的話形容就是:你出於利己之心,但是必須有利人之行。隻有用利人之“行”,才能滿足你的利己之“心”。我們看一個市場當中,什麼樣的企業生存得最長久?簡單地說,就是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最多剩餘價值的企業。好比兩家企業競爭,哪一家企業能成功,就是看哪一家企業給消費者帶來的剩餘價值多。我生產一個東西,我賣10塊錢,這個東西對你值12塊錢,我帶給你的剩餘價值就隻有2塊錢。他生產一個東西賣給你是8塊錢,這東西對你價值11塊錢,那他給你帶來的剩餘價值就是3塊錢,這時候他就可以打垮我。所以市場競爭本質上就是誰為別人帶來更多的剩餘價值,或者說更多的幸福,更多的滿足感。
我們看中國的企業,過去30年中在國際上打垮了好多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使得我們中國的產品遍布了全球,靠什麼?就是靠我們中國的企業給世界人民,包括發達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更多的剩餘價值。他買美國的產品,可能質量確實比我們的高,但是因為它的價格更高,相比而言買中國的東西給他帶來的好處更大,所以他寧肯選擇買中國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看到市場競爭的一個基本特點。不僅是每一家企業在客戶麵前是這樣,其實企業在員工麵前,在供應商麵前,在資本麵前都是這樣的。哪一家企業最能夠吸引到優秀的員工?一定是那家企業為這些優秀的員工提供了最好的待遇,也就是使他變得更幸福,所以這就是市場的一個基本特點。
我們要問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市場可以做到這一點?我想最簡單的一個原因,就是有自由、有競爭。那麼自由的前提是什麼?是私有產權製度,有了私有產權製度你才可以有真正的自由,如果沒有私有產權製度,我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好多人有房子了,有私有的產權的房子,過去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你是沒有的,所有的房子都是政府分配給你的,那你感覺什麼時候自由大?當然是現在自由大。現在如果你跟單位的領導關係不好,還可以炒他的魷魚,你自己跳槽了,你的房子還在那兒。但是過去的話如果你跟單位的領導關係不好,要走都沒有地方去,如果你走了,你的生計都沒有了,你都沒地方住了。所以說財產製度對人的自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了自由,我們就能不被別人強製做事。好比一家企業,你不能強製別人買你的東西。如果每個消費者,每個公民都有基本的自由選擇的權利,隻有他願意,他才買你的東西,那你要讓他願意,你賣出去的任何一個東西都必須滿足他的需要,也就是給他帶來幸福感,所以這樣自由的交易就產生一個雙贏的結果。
同樣,員工也是這樣,過去一個工人在什麼地方幹活,是由政府支配的,你沒有自己的權利,你沒有選擇的權利,可能分配給你的工作根本不適合你幹,這時候你自己心情也不愉快,所以我們看到在計劃經濟下,每個人都在抱怨,都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因為你沒有自由。如果有了自由,隻有一個雇主能給你提供使你感到比選擇其他的工作更好的條件,你才會接受這個工作,所以說自由非常非常的重要。
市場為什麼能夠創造財富,就是因為企業之間要競爭,競爭滿足人的需要,競爭使大家更幸福,當然你要想比別人做得更好,就要靠創新。所以在市場經濟當中,我們發現創新突然大大地加快。200多年前,漫長的人類曆史當中,我們的年技術進步率不超過0.05%,那就意味著每1500年,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才能翻一番,而在過去的200多年裏,技術進步年率達到了1.5%,是過去幾千年的30倍。那1.5%意味著什麼?人均GDP每50年就可以翻一番。
所以我們看到,當全世界走向了市場經濟,就是全世界都在競爭去創新,由於這些創新,我們才有了這樣大的進步。看一看今天使用的所有的東西,跟200多年前是完全不一樣的。200多年前的一個普通英國人,他的生活並不比古羅馬時代要好。但是有了市場經濟以後,有巨大的進步,我們在不斷使用新的東西,今天使用的好多工具、消費品,在30年前大家是不可想象的。我們設想一下在30年前,我們真正見過電話的人都很少,今天我們幾乎每一個人都有手機,還有iPad等等,這就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每一個企業都追求創造,就給我們帶來了人類的進步。
還要強調一點,市場經濟本身是一個消費者主導的經濟。一家企業幹得好壞誰說了算?不是企業自己說了算,而是消費者說了算,如果消費者不認可你,即使生產你認為再先進的技術產品,賣不出去就不可能賺錢。所以市場競爭當中,能夠賺錢的企業,能夠致富的企業家,一定是服務了更多的民眾。你能賺多少錢,取決於你為多少人服務,取決於你給別人帶來了多大的價值,這一點覺得非常非常的重要。
反過來說,企業家在市場經濟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企業家和原來的曆代達官貴人最大的不一樣是什麼?最大的不一樣在於:他是在伺候別人!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過去的體製,曆朝曆代都是相對笨一點的人伺候相對比較聰明的人,普通人伺候國王、伺候大臣;而市場經濟下是相對聰明的人伺候相對笨的人。相對聰明的人就是企業家,一個人之所以能變成企業家,是因為他判斷未來更準確,他看得更清楚,他有更多的思想,能夠去創造價值,而我們普通人比較笨一點,我們為什麼不當企業家呢?就是因為我們沒那麼聰明,但是沒關係,是相對聰明的人伺候我們,我們再決定他的命運。這個可以說比西方民主政治競爭還要厲害,西方民主政治下政治家是有任期的,如美國總統選舉,是每四年選一次,當選之後,隻要四年內沒有什麼大的違法行為,就可以當四年總統。但你看看企業,看看企業家,他們是沒有任期的,他們的位置是不穩的,隨時可能下台,因為我們消費者每天都在投票、重選。一家企業過去做得再好,在過去30年、50年,都是很好的企業,但隻要有那麼一年半載不努力,不好好做,消費者就可能把它選下去,企業就完蛋了。
從市場經濟中受惠最大的是誰?是普通大眾,是芸芸眾生,不是少數人。我剛才講到,哪一家企業服務的人最多哪家就最能賺錢,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就是競爭誰能給更多的人提供服務。所以市場經濟不是一個服務於少數人的經濟。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過去皇帝出行,32抬大轎,老百姓隻能步行,騎毛驢的都很少,但現在不是這樣的。盡管我們看到富有的人坐的車比較好,但是收入稍微低一點的人也有一輛車,哪怕是100萬塊錢一輛車,和幾萬塊錢一輛車的差距,也遠遠小於過去皇帝坐幾十人抬的大轎子,和一個人步行之間的差距,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市場經濟是一個普惠大眾的經濟,從市場經濟當中得到最大好處的是普通的老百姓,而不是達官貴人。市場經濟使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平等了,過去一個特權階層,可以幾代地往下傳,現在一代都沒有辦法遺傳,如果他不努力的話。甚至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人都會講,微軟離破產隻有18個月。微軟夠牛氣了,但是他每時每刻都膽戰心驚,如果他不創新,不為消費者,不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很快就會完蛋的。
再給大家談一下市場中的信任問題。市場的一個特點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分開的,比如說今天我們使用的東西,誰生產的我們不認識,哪怕隻是一瓶礦泉水,老板你不認識,員工你也不認識。我剛才講到市場規模越大,經濟發展就越快,我們如果有全球市場,那經濟的發展就比僅僅有一個地域市場發展得要快。那麼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就是人與人之間怎麼信任?你不認識的人生產的東西,你怎麼放心買?有些東西可能不太重要,桌椅板凳質量好壞還不是很關鍵,但是食品,好比牛奶這樣的東西,除非有信任,否則不認識的人生產的東西你怎麼敢放心地買?所以信任就變成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設計出利潤製度,為什麼讓一些人當老板,另一些人當雇員,實際上是為解決信任問題。
簡單地說,一個老板或者拿利潤的人,他要對所有員工的行為承擔連帶責任,所以我說利潤是一種責任。舉例來講,如果你是一個餐館的老板,你雇了幾十個人,有洗菜的,有端盤子的,有廚師等等,飯菜的質量依賴於所有人的努力。設想有一個客戶到你餐館吃飯,吃了以後食物中毒住院了,現在誰承擔責任?是老板承擔責任。盡管客戶食物中毒的原因,可能是廚師在做菜的時候把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帶了進去,老板可能在幾千裏外旅遊,但是承擔責任的是老板,所以在這本書裏我有一句話是,什麼叫老板?老板就是找不到別人的毛病都是你的毛病,這就是老板。
當然要承當起這種責任,你就必須擔負起監督的職能。好比說你雇一個新的服務員,要給他安排體檢,因為如果你不安排體檢,他身上帶著傳染病的話,那你這個老板就倒黴了。所以老板本質上是一種責任的製度,利潤本質上也是一個責任的製度,你能夠為多少人承擔責任,才能當多大的老板。如果我隻能為我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那我隻能當個個體戶,或者當一個雇員。如果我可以為100人承擔責任,那我可以辦100人的企業,如果我可以為1萬人承擔責任,我可以辦1萬人的企業。所以說,你承擔責任能力的大小,實際上決定了你賺錢能力的大小。
進一步,我們再看一下,市場上有好多的品牌,我們為什麼需要這些品牌?也是為讓這些品牌的企業,為所有關聯的企業承擔連帶責任,特別是為上遊的企業承擔連帶責任。
舉個例子,假如你買一輛車,開在高速路上,結果這輛車出了事故,給你造成人身傷害。車為什麼出事故呢?可能是因為軸承質量不合格;軸承為什麼不合格呢?是因為鋼材不合格;鋼材誰生產的?是上遊鋼鐵企業生產的,不是汽車企業生產的,但是誰來承擔這個責任?是汽車生產企業承擔責任,然後汽車企業再去追訴鋼鐵企業的責任。所以下遊的企業,品牌企業,就是在為所有的上遊企業承擔連帶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一家企業,究竟能夠做多大,也依賴於其能夠為多少家上遊企業承擔連帶責任。如果不能為其他的企業承擔責任,你隻能做OEM(代工生產),或者生產最簡單的零部件,但是如果你可以為大量的企業承擔責任,你就可以變成一家下遊的品牌企業。最典型的像沃爾瑪,沃爾瑪賣的東西是幾千、幾萬家企業生產的,甚至幾十萬、幾百萬家企業生產的,但是不論誰生產的,隻要沃爾瑪賣出去的,沃爾瑪就得為它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