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為市場申辯—再談“理性思考中國改革”(1 / 3)

中國改革是不斷削減政府權力、約束政府行為的過程。在計劃經濟下,每個投資都是政府決策,每分錢都由政府支配。市場化改革改變了這種狀況,使廣大民眾受益。雖然遺留了很多問題,但總體方向是對的。

真正的市場經濟尊重人的自由選擇與平等權利。解決現有問題要靠繼續推進改革,而不是用反市場的辦法。改革的方向是不斷減少政府部門權力,規範政府的行為,使政府從原來的統治命令型政府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

訪談人:您在2006年寫了一篇文章《理性思考中國改革》,引起很大的反響。當時是出於一個什麼樣的考慮?

張維迎:我想改革開放將近30年了,我們確實取得了巨大進步,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言論自由也更多了。但這當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如不同團體、階層的人在改革開放中得到的利益分配不均勻,自然會有一些人有不同看法。我覺得有責任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以更理性、建設性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

看一個大的曆史變革應該站在一個高度。從一個舊體製到新體製的變革,當中有很多複雜的問題,很難有一個理想狀態。如果我們認識到改革的艱難性,認識到改革中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就更能從積極角度看待這些問題,也才知道怎麼去解決。如果我們認識問題有偏差,歸因錯了的話,找到的解決辦法可能難以奏效。

訪談人:改革本身是一個利益格局調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有人受益、有人受損,你覺得改革到現在,哪些人得益、哪些人利益受損?

張維迎:我自己覺得改革從整體來講,中國所有的人全體都是受益的。如果和改革開放前比較一下,我不知道哪一個階層真的受到損害。中國30年改革開放施惠於所有人,國民財政收入30年裏增加了十多倍,人均GDP翻了三番多。當然過程中肯定有不平衡。我現在不想介入情緒化的爭論,因為隻有理性思考才有一個正確認識,如果情緒化地看問題,就沒法討論了。

訪談人:你有一個結論是,改革到現在政府是其中最大的利益受損者,這個判斷主要有什麼依據?

張維迎:我隻是從改革開放以來利益格局的相對調整來講,因為改革開放以前,政府是主導一切,相對來講其他人比如說農民處在社會底層。現在農民跟改革開放以前相比,不僅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自由度提高了,一個農民在幹部麵前應該說腰杆挺得要比原來直。

我在農村的時候,農民一年也吃不起麵,吃糠咽菜,但村裏來了一個幹部,有一點白麵、有一點肉一定是要請幹部吃的,我想現在不是這樣。當然每個時期都會有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政府官員腐敗確實也很嚴重。

訪談人:那為什麼說政府的利益受損最大?很多人認為他們恰恰是改革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張維迎:政府部門本來就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改革前就是這樣。改革本身就是不斷削減政府的權力,約束政府的行為。在計劃經濟下,從農村到城市,每個投資都是政府主導,每分錢都是政府支配,現在不是。當然我認為現在政府仍然權力太大,政府在改革中也會形成新的既得利益者。這就需要推進新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不斷減小政府部門的權力,規範政府的行為,使得政府真正變成服務型的政府,而不是統治命令型的政府。

訪談人:從整體來講,政府的權力有一點點減少嗎?

張維迎:政府的權力在農村減少了很多,不是一點點。我在農村待過,過去在農村你一句話不對,村政府鄉政府就可以把你關起來,你搞點小生意,倒買倒賣,政府就可以開全村會議批鬥你。在當時的情況下,它不合“法律”但合乎政治,合乎政策。現在也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農民采取非常手段,但是它絕對不敢公開做這樣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人們有了更多自由,對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多支配權。在過去這些生命自由不屬於你,你沒權利做任何事情。一個村民出一個縣,甚至出一個鄉,都要開證明,現在沒有這個證明,也可以很自由地全國到處轉,這是社會很大的進步。總之,改革開放30年,農民的地位大大改善了,有了更多財富,出現了好多企業家。所以一定要從辯證的角度看問題。

訪談人:為什麼《理性思考中國改革》這篇文章引起這麼多人情緒上的不接受?

張維迎:這個社會並不是理性的東西大家一定接受,否則科學研究精神就沒那麼重要了,尤其在社會變革中。群體行為在多數情況下不僅沒理性,還沒有責任心,沒有人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

訪談人:現在年輕人對你批評的不理性是因為他們缺乏理性?

張維迎:也不能簡單地說年輕人,很多年輕人還很擁護我呢。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讓年輕人多了解一點曆史,我們今年進來的大學生基本都是1989年之後出生的,他們能夠記起來的曆史就是十來年,都是90年代之後。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忘記過去、忘記曆史,悲劇就可能會重演。所以我想現在真是需要我們對改革開放之前的情況作一些很好的思考。

訪談人:媒體說你背負長達25年的罵名,這麼長時間,是你不在乎別人的評價還是堅信自己正確?

張維迎:我當然堅信自己正確。我們現在看有一些農村和城市變得富起來的人,覺得他們是改革最大的受益者,這也可能是對的,但是回想一下,當年他們為什麼作這個選擇?因為他們在社會最底層。

當時如果能去政府、能在國有企業找到工作,誰去私營企業啊?沒有的,所以這些人就屬於當時社會上最底層的弱勢群體,但是改革開放給了他們很好的機會,使得他們現在反而變成社會中的上層階級了。這個曆史非常重要。所以我為什麼說至少從機會的角度講,中國社會還是慢慢變得比原來更平等了。

訪談人:現在農民有多大的上升空間嗎?除了進城當農民工?

張維迎:你現在有這個機會,這是你改善生活很重要的條件。原來你就沒這個權力,你進城打工,就把你拿繩子捆起來,全村批鬥一通,你有這個能力都沒有辦法養活自己。現在至少給大家提供更多的機會了,你隻要不懶,總是可以有碗飯吃的,可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這就是社會最大的進步了。

當然農民現在機會更多了,你看看大城市裏麵有多少從農村出來的人?原來你有多少機會?我那年考大學,我們全鄉就考上兩個大學生,現在我們村就有十幾個大學生!

每個時期每個人都會有不滿意的地方。不滿意與你的參照係有關,所以經曆多的人認識問題就更全麵一點。你去問一個六七十歲的老農民,他可能會跟你談一肚子抱怨,但是你真正進一步跟他講,那跟你原來比呢?“那當然還是現在好啊!”這是很簡單的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