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說“就愛讀書”《生命藤》這個集子,是我近年來斷斷續續寫的一些散文。尋找最快更新網站,請百度搜索151+看書網大部分沒有發表過,一來因為沒有時間抄寫一份,主要也是沒有那種**。我寫出來,給妻子或朋友看一看,他們也不認真談什麼讀後感,我也無心去聽,便放在那裏,漸漸竟積了數十篇。某一日,一位當編輯的朋友翻看後說可以出一本書。”說實話,這些文章中的多數,我自己還是喜愛的。它們真實地記錄著我的感情和生活。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當一個生命存在著,發展著,勢必要張開生活的藤蔓。屆時,也總會開出零零總總的花,結出大大小小的果實來。這大致是我把集子命名為“生命藤”的題旨所在。
我在初學寫作的時候,由於年輕無知,涉世不深,並不懂得上述這個簡單的道理。看到年齡不相上下的人紛紛一舉成名,心裏就很著急,也設想出種種宏偉的計劃安慰自己。隻是提筆為文時,常常又無話可說。硬擠出來,也是空泛浮躁,言之無物。看見許多前輩作家的作品中,人物紛呈,儀態萬象,以為是編!造有方,便;竭力效仿,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到頭來毫無結果,鬧出不少笑話。這種堂吉訶德式的努力,白白耗費了時間和精力,使我走了長長一段彎路。猶如一顆幼芽,剛剛破土不久,卻指望結什麼大果,不鬧笑話,那才是怪事。
當然,也不可否認,鉤確有人較聰明。他們雖然年輕,卻能把自己親曆過的事嘞,升華釀造為很有價值的藝術品。但也有僅憑讀幾本書,道聽途說幾則故事,加上某種奇怪的“感覺”,便寫出“作品”者。所幸的是,此類“作品”也有人盲目地或是有意地吹捧。雖是“虛張聲勢,騰空而起,遨遊太空,眩人眼目,三年五載,忽焉隕落”(孫犁語),畢竟也算是一種存在。對這種現象,一位已故的著名老作家百思不得其解。他曾經說我真不明白,如今有些年輕人,關在小屋子裏,動輒就能寫出洋洋數十萬言、甚至百萬言的長篇巨著,這對於我,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正是這種令人“不可想象的事情”,動搖了“藝術源於生活”這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深刻命題。可見一個真理的發現、鞏固和發展,有多艱難。
麵對這種現象,孤陋寡聞的我,如墜十裏煙霧,更是大惑不解,便去請教一位已有成就的作家。他對我提出的問題,似乎有些為難,吞吞吐吐好一陣,頗費了一番苦心,方才親切而友好地說好老弟哩,文學創作這營生,單憑吃苦不行,說句結實話,作家也不是誰想當就能當得了。”他的話雖然含蓄,潛台詞還能讓人品出一二,又覺他講的不無道理,也就心悅誠服,從此改弦易張,另謀生路。堅持買書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