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鮑照(1 / 1)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東海(今屬山東)人,南朝宋文學家。曾任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後子頊起兵對抗宋明帝劉彧,照為亂兵所殺。他位卑才高,一生很不得誌,其作品多抒發貧寒之士的不平,表達對門閥製度的不滿,有的作品反映了被壓迫者的苦難。

鮑照詩、文、賦兼擅,尤長於樂府詩和七言詩。與謝靈運、顏延之並稱為“元嘉三大家”。他變從前七言詩的逐句押韻為隔句押韻,並創造了以七言為主的歌行體,對七言詩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其詩作感情奔放,語言勁健,風格俊逸豪邁。劉熙載《藝概·詩概》說他“慷慨任氣,磊落使才”;宋代敖器則說:“鮑照遠如饑鷹獨出,奇矯無前”(《詩評》)。有《鮑參軍集》。

擬行路難[1]其四

【導讀】

《擬行路難》十八首是鮑照的代表作之一。此處所選的一首原列第四。讀此詩,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深深的、無法解脫的愁緒。“人生亦有命”,哀歎、愁怨自己的境遇既不必又徒勞。作者似乎想通了這點,於是借酒以消愁,暫時斷絕自己的悲歌。但這樣的強自寬慰卻沒有讓他得到解脫,“不敢言”體現的是愁之深,愁之重,和它的無法排遣。詩作寫出了作者心理、情緒上的細微變化,層層渲染出“愁”的濃鬱,在哀怨的情調下,隱含著寒士的慷慨不平之氣和難以抑製的怨憤。沈德潛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古詩源》卷十一)。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歎複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3]。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4]。

【注釋】

[1]《行路難》屬樂府《雜曲歌辭》,多寫世路艱難及悲傷離別等。《擬行路難》是對樂府曲辭的模仿。

[2]“瀉水”二句:用水倒在地上四散分流的情狀,喻人生命運的各不相同。

[3]斷絕:指歌聲因舉杯而中斷。

[4]吞聲:聲將發而又止的樣子。

梅花落

【導讀】

《梅花落》屬漢樂府《橫吹曲》。郭茂倩《樂府詩集》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鮑照這首詩采用比興的手法,借物喻人,以“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的梅象征那些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以“徒有霜華無霜質”的雜樹比喻那些虛有其表而毫無節操的人,表現了作者不隨流俗、堅韌不拔的人格操守。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谘嗟[1]。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2],徒有霜華無霜質[3]。

【注釋】

[1]谘嗟:感歎,讚美。

[2]爾:指雜樹。

[3]“徒有”句:謂雜樹的外表空有霜的光和色,卻沒有耐寒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