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孟浩然(1 / 1)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早年在家鄉讀書,隱居鹿門山,中年長安求仕未果,因而一生中未曾出仕,過著隱居和漫遊的生活。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與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四卷。

夏日南亭懷辛大[1]

【導讀】

孟浩然的生平經曆簡單,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狹窄,蘇軾說他“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陳師道《後山詩話》引),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他的詩歌在藝術上也有獨特的造詣,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以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即景會心,不事雕飾,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這首《夏日南亭懷辛大》,前半首純乎寫景,描繪出一幅悠然自得的夏夜納涼圖;詩歌的後半首抒發知音難求、懷想友人的感情。

試想此情此景——夏日黃昏,日落月上之時,詩人散發臥於清靜寬敞的小亭之中,微風送來幽然的荷香,耳邊傳來翠竹滴露的輕響,這是何等清幽閑適的境界。田園詩的鼻祖陶淵明曾說:“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書》)

孟浩然的詩歌寫得非常清淡,全詩沒有一個新奇的意象,沒有一個生僻的字眼,沒有一個起伏的節奏,甚至連感情也是一種波瀾不驚的狀態。但就是在這種不事雕琢的衝淡當中,流露出一種清曠超逸之氣。杜甫說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又讚歎他“賦詩何必多,往往淩鮑謝”(《遣興》),是有道理的。

山光忽西落[2],池月漸東上[3]。散發乘夜涼[4],開軒臥閑敞[5]。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6]。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7]。

【注釋】

[1]夏日:一作“夏夕”。懷:懷念。辛大:生平不詳,當是一位與孟浩然有交往的隱士。“大”是他在兄弟間的排行。

[2]山光:指傍山而落的太陽。忽:很快地。

[3]池月:池邊的月亮。

[4]散發:古代男子蓄發,平時一般束發戴冠,盤於頭頂。把發散開,表示不受拘束,自在舒適。

[5]軒:此處指窗。閑敞:清靜寬敞的地方。

[6]恨:遺憾。知音:知己,這裏指辛大。賞:欣賞。

[7]終宵:一整夜。一作“中宵”。勞:苦於。

【延伸閱讀】

鹿門歸隱

鹿門山,位於唐襄州宜城東北六十裏,今襄樊市襄陽縣東南東津鎮境內,北臨沔水,西瀕漢江,地處僻野,環境清幽靜謐。東漢末年有一位著名的隱者龐公在此地隱居,成為唐人向往的楷模和吟詠的對象,杜甫《遣興五首》其二有“昔者龐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陽耆舊問,處士節獨苦”之句。

唐代文人有一條求仕的捷徑——隱居,因而有“終南捷徑”一說。但是也有一些文人果真堅持自己的初衷,隱居山中,終身未仕,孟浩然就是這樣一位“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的隱士詩人。他選擇了龐公曾經隱居的鹿門山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並創作了大量描寫自己鹿門隱居生活的詩篇,其中廣為傳誦的有《夜歸鹿門山歌》。

孟浩然以自己終身隱逸的經曆和優美的鹿門隱逸詩篇成為鹿門山隱逸的新的經典。在孟浩然之後,文人墨客便常以他為題詠的對象,將其與鹿門山聯係在一起,如中唐詩人陳羽《襄陽過孟浩然舊居》有“孟子死來江樹老,煙霞猶在鹿門山”之句,可見在後代詩人心目中,孟浩然已經成為鹿門隱逸新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