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河南鞏縣。青年時代有十年的漫遊時期,足跡遍布吳越、齊趙、梁宋等地,結交李白、高適等詩人。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赴長安應考不第,經曆了長安困居的十年。安史之亂中被叛軍所俘,後脫逃。赴武陵投奔唐肅宗,任左拾遺,不久遭貶謫。四十八歲後一直漂泊西南,770年病死於湖南漂泊的途中。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深刻廣泛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由盛轉衰的曆史過程,有“詩史”之稱;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詩藝,被後人奉為“詩聖”。他的詩歌風格以現實主義為主,思想博大精深,藝術手法完美純熟。眾體皆工,特別是他的五七言律詩,不僅開拓了內容題材的範圍,在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方麵都有創造性的發展,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登高
【導讀】
《登高》是杜甫大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時所寫,是他的七言律詩的代表作之一。全詩描繪了詩人秋日登高望遠所見的蕭索淒涼的景色,傾訴了詩人困頓之中不忘國事的複雜感情。楊倫稱讚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全詩結構清晰,層次井然。首聯著重刻畫眼前所見的具體景物,次聯則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三聯感慨個人多年漂泊流離的遭際,四聯歸結到時世艱難,作者那種憂時傷世的高尚情操躍然紙上。此詩八句皆對,卻自然流暢,毫無雕琢之感,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胡應麟《詩藪》),充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語言技巧。
風急天高猿嘯哀[1],渚清沙白鳥飛回[2]。無邊落木蕭蕭下[3],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4],百年多病獨登台[5]。艱難苦恨繁霜鬢[6],潦倒新停濁酒杯[7]。
【注釋】
[1]猿嘯哀:指猿聲哀鳴。
[2]渚:江中的沙洲。回:鳥受風力而打旋的樣子。
[3]落木:落葉。蕭蕭:風吹樹葉的聲音。
[4]悲秋:秋色使人傷悲。語出宋玉《九辯》。
[5]百年:指一生。
[6]繁霜鬢:指白發越來越多。
[7]潦倒:指人生失意。新停,時杜甫因病戒酒,故雲。
【延伸閱讀】
沉鬱頓挫
“沉鬱頓挫”出自杜甫早年寫的《進雕賦表》:“臣之述作,雖不足以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這裏並不專指詩,但後人卻認為這四字為杜詩風格的最確切的評語。
“沉鬱頓挫”,其中,“沉鬱”指文思深沉蘊藉,“頓挫”指聲調抑揚有致。從總體上來看,它既指詩的內容反映了深廣的時代精神,寄托深遠,富有思想內涵;又指詩的章法富於曲折變化,音律上抑揚有致。具有這種風格的詩歌大致概括來說有三個特點:一是內容上大多反映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多用比興手法,飽含深沉甚至悲憤的思想感情。二是布局上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手法上含蓄蘊藉、深沉委婉;音律上抑揚頓挫、鏗鏘有力。三是格調深沉而不淒涼,抑鬱而不頹廢,形成一種獨特的悲壯美。杜詩中的《秋興八首》、《諸將五首》、《詠懷古跡五首》、《登樓》、《登高》等,均為具有這種風格之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