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歐陽修(1 / 1)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諡文忠。歐陽修是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以道德、文章負一代盛名。他提倡簡而有法、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其文章語言明白曉暢,文氣紆徐委曲,於韓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獨立一格。詩歌多平易疏朗,富於情韻。蘇軾稱他“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六一居士集序》)。有《歐陽文忠公集》等。

戲答元珍[1]

【導讀】

這首《戲答元珍》作於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前一年作者因支持範仲淹,寫下著名的《與高司諫書》而被貶為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令,此詩即作於貶謫地。這是歐陽修在政治生涯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的挫折,但他立誌“不作戚戚之文”(歐陽修《與尹師魯第一書》)。這首詩寫得工整、自然、流暢,作者自己說:“‘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峽州詩說》)詩中看不到明顯的哀傷之語,但字裏行間流露出落寞情懷,結尾卻又自作寬解之語。最後兩句頗值得玩味,從語意上說是大起大落,兩句之間似是承接,似是轉折,似是對比,由此也給讀者帶來多種不同的感受,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緒十分豐富、複雜。全詩感觸很深,但並無太多消沉之意,可以看出,作者在努力用理性來尋求解脫。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2]。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3]。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4]。

【注釋】

[1]元珍:指丁寶臣,時為峽州(今湖北宜昌西北)軍事判官。

[2]山城:指夷陵。

[3]凍雷:初春時節的雷聲。

[4]“曾是”二句:歐陽修曾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至景祐元年(1034年)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度過了一段詩酒優遊的生活,洛陽以花著稱,故雲。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韓內翰[1]

【導讀】

“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與國謀”兩句是這首詩立意之所在,以議論的精辟、新警而曆來為人稱道。葉夢得說:“此自是兩段大議論,而抑揚曲折,發見於七字之中,婉麗雄勝,字字不失相對。”(《石林詩話》)這種深刻的識見在詩中並不顯突兀,因為它不是孤立於全詩之外,而是與詩中所寫的景與情融為一體:故鄉的飛鳥和悲淒的笳聲,襯托出崇徽公主離家去國的不舍與憂愁;“青塚”、“翠崖”以及“岩花澗草”,都寄寓著作者深深的感慨。“玉顏”二句的議論融會於整首詩營造出來的氛圍和作者一以貫之的情緒中,自然渾成。所以朱熹評價此詩道:“以詩言

之,第一等詩;以議論言之,第一等議論也。”(《朱子語類》)

故鄉飛鳥尚啁啾,何況悲笳出塞愁。青塚埋魂知不返[2],翠崖遺跡為誰留[3]。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與國謀[4]。行路至今空歎息,岩花澗草自春秋。

【注釋】

[1]崇徽公主:唐代宗時,唐朝與回鶻和親,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手痕:據說崇徽公主出嫁回鶻時,路經今山西靈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2]青塚:王昭君之墓,據說墓地長年長滿青草,故名之“青塚”。此處代指崇徽公主之墓。

[3]翠崖遺跡:指崇徽公主手痕。

[4]肉食:指享領俸祿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