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蘇軾(1 / 2)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曆任杭州通判、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等職。卒諡文忠。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他氣度恢弘,思想開闊,學博才高,在詩、文、詞、書法、繪畫等各個領域都有傑出成就。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氣勢雄放,語言平易自然,由“韓柳”開創、歐陽修等人繼承的“古文運動”,到了蘇軾的手中才算真正完成。他的詩風格多樣,馳縱自如,機趣盎然,呈現出“清雄絕俗”的獨特風貌。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等。

百步洪[1]其一

【導讀】

《百步洪》這首詩由寫景記遊而生發議論,結構上走的是老路子。但由於蘇軾的天才雄放,這首詩在起、承、轉、合之間一點不顯生硬、呆板,而是曲折有致。寫奔水時,作者連用了七個精彩絕倫的比喻,將水流湍急之勢形容得惟妙惟肖,真可謂妙喻連珠。接著,作者寫百步洪帶給自己的感受,並進而過渡到對人生哲理的思考。麵對湍急的流水,作者神遊千裏,聯想到了人世的無常和轉瞬即逝;接著又反過頭來,說當自己體悟了世事的變幻萬端,再看百步洪時,竟覺得它是從容、緩和的,一正一反,於縱橫捭闔之間傳達出深刻的人生體悟。最後,作者總結出,要順應自然,不執著於外物,這樣不管麵對什麼樣的變化,自己都能始終保持心靈的平靜。全詩筆勢奔放,思路一轉再轉,極俯仰生姿之能,作者馳騁縱橫的詩思、筆力可見一斑。

長洪鬥落生跳波[2],輕舟南下如投梭[3]。水師絕叫鳧雁起[4],亂石一線爭磋磨。有如兔走鷹隼落[5],駿馬下注千丈坡[6]。斷弦離柱箭脫手[7],飛電過隙珠翻荷。四山眩轉風掠耳,但見流沫生千渦[8]。舠中得樂雖一快[9],何異水伯誇秋河[10]。我生乘化日夜逝[11],坐覺一念逾新羅[12]。紛紛爭奪醉夢裏,豈信荊棘埋銅駝[13]。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14]。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但應此心無所住[15],造物雖駛如吾何!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師所訶[16]。

【注釋】

[1]百步洪:又名徐州洪,在今徐州市東南二裏,為泗水所經,有激流險灘,凡百餘步,故名。元豐元年(1078年)秋,蘇軾任徐州知州,曾與詩僧參寥一同放舟於此,寫下兩首詩,這裏所選的是第一首。詩前有序,從略。

[2]鬥落:即陡落。

[3]投梭:如織布之梭,一閃而過,形容舟行之快。

[4]水師:船工。絕叫:狂叫。鳧雁:野鴨。

[5]隼:一種凶猛的鳥,也叫鶻。

[6]下注:水向下急流。

[7]柱:此指樂器上調弦用的木把。若旋轉過甚,會使弦繃得太緊,以至於突然斷裂。

[8]“四山”二句:謂坐在船上,耳邊風聲不絕,四麵群山一晃而過,隻見飛沫四濺,生出無數的漩渦。眩轉,旋轉不定。

[9]舠(dāo):小船。

[10]水伯誇秋河:據《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麵而視,不見水端。”於是才知道自己“見笑於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