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生卒年不詳。初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後官至屯田員外郎。有《樂章集》。柳永精通音律,與教坊樂工、歌伎過從甚密。他大量寫作慢詞,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小令一統詞壇的格局;在藝術形式上,善於吸收民間詞的特點,采用俗字俚語入詞,詞作內容也多表現市民生活。這些都對宋詞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柳詞深受市民喜愛,流傳很廣,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說:“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柳永為詞,始行於世”;又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八聲甘州[1]
【導讀】
《八聲甘州》這首詞抒發遊子的羈旅失意情懷和思鄉之情。上片寫登樓所見,勾勒出一幅氣象闊大、蕭瑟寥廓的江天秋景圖,“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幾句,蘇軾認為“不減唐人高處”(趙令畤《侯鯖錄》卷七)。而“對”、“洗”、“漸”、“當”等字的運用,尤為精審。下片集中抒情,先寫“我”登樓時所引發的羈旅行役之愁,接著設想出意中人苦苦盼望“我”歸來的情景,最後又回到現實的空間,寫“我”思念對方的情形。多重的空間結構,把人生的感慨,遊子的矛盾、苦悶、思鄉,佳人的盼歸等種種情緒交織在一起,令人蕩氣回腸。值得注意的是,空間的變換是柳永詞作在結構方式上的重要特點,這種方式為後來許多詞家所借鑒。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2],關河冷落[3],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4],苒苒[5]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6],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7],誤幾回天際識歸舟[8]。爭知我[9]、倚闌幹處,正恁凝愁[10]。
【注釋】
[1]八聲甘州:詞調名。
[2]淒緊:淒厲強勁。
[3]關河:泛指山河。
[4]是處紅衰翠減:處處都是花枯葉落的景象。
[5]苒苒:漸漸。
[6]渺邈:遙遠。
[7]顒(yónɡ)望:翹首凝望。
[8]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有多少回把遠處的來船誤認為是自己丈夫的歸舟。
[9]爭知:怎知。
[10]恁:這般。凝愁:愁思鬱結難解。
【延伸閱讀】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永早年進士考試落榜,於是他寫了首牢騷極盛的《鶴衝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首詞盡情地抒發了他名落孫山的憤懣,表現出強烈的反抗、叛逆精神。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載:“仁宗留意儒雅,務本理道,深斥浮豔虛薄之文。初,進士柳三變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嚐有《鶴衝天》詞雲:‘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及臨軒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後改名永,方得磨勘轉官。”之後,柳永更自稱“奉旨填詞”,其中不無自嘲、自傲之意。不管這個故事真實與否,在世人心中,它卻為個性狂放不羈的柳永,又增添了幾分落拓才子的灑脫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