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見詩歌部分。
江城子[1]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2]
【導讀】
這首《江城子》是一首悼亡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時作者任密州知州,他的妻子王弗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距作者寫作這首詞正好十年。
詞作開篇將生死並提,想象亡妻仍然還有思想,雙方仍然能夠互相思念。但是自己現在與亡妻之墳相隔千裏(王氏之墓在蘇軾的故鄉眉山),無由傾訴衷腸。接著作者又設想,即使突破了時空與生死的界限,二人再度重逢,也隻怕對方認不出自己了,因為十年之後,自己已是“塵滿麵,鬢如霜”。這樣的一轉再轉,流露出對人事變遷的無限感慨。尤其是“縱使相逢應不識”的猜想,看透了生死,於虛無中透出極端的清醒與冷靜。然而即便如此,作者卻還是不能忘情。這種清醒中的痛苦最為徹骨!在昨夜的夢中,作者回到了家鄉,見到妻子還是像往常一樣,坐在窗前梳妝,兩人相對無言,悲喜交集。然而夢畢竟是夢,夢醒以後,隻能讓人對現實的情境感到更加的淒涼。“明月夜,短鬆岡”,正是令作者年年肝腸寸斷的地方。
十年生死兩茫茫[3]。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4],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5]。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鬆岡[6]。
【注釋】
[1]江城子:詞調名。
[2]乙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
[3]十年生死:蘇軾妻王弗病逝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到寫作此詞時已十年。
[4]千裏孤墳:王弗安葬於眉州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裏,距密州數千裏。
[5]“小軒窗”二句:這兩句是說見到妻子正在當窗妝扮。軒,有窗檻的小屋。
[6]“料得”三句:這三句是說我能想象得到,那月光朗照、幼鬆叢生的墓地,就是令我年年肝腸寸斷的地方。短鬆岡,遍植鬆樹的小山崗,此指墓地。
定風波[1]
【導讀】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已兩年。“烏台詩案”讓蘇軾幾遭不測,是他在政治生涯中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從這首詞裏,我們能看到他胸襟開闊、曠達超脫的一麵。“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體現出作者對於人生的坎坷、磨難,想努力超越、泰然處之的態度。清代鄭文焯評價說:“此足證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手批東坡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