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詞——周邦彥(1 / 2)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宋神宗元豐初獻《汴都賦》,受到皇帝賞識。後曆任國子監主簿、校書郎等官。徽宗時提舉大晟府(朝廷的音樂機構)。周邦彥“妙解音律”,擅自度曲,其詞作法度、音律極為精嚴,注重章法結構,善於精雕細琢,語言典麗雅致,被譽為“詞家正宗”、藝術技巧上的集大成者。他對南宋薑夔、張炎一派影響巨大。有《片玉集》。

蘭陵王[1]柳

【導讀】

《蘭陵王》(柳)是周邦彥的代表作之一。清代周濟在《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附錄》說這首詞是“客中送客”,為作者送別友人時所作。但也有人認為,它是寫作者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這兩種說法皆可成立。姑且不論哪一種說法最貼切,就這首詞的內容和意蘊而言,它是借詠柳來傷別,別情中又滲透著作者對身世飄零的疲倦與無奈。詞的上片對隋堤垂柳進行了直接描寫,古人有折柳送別的風俗,柳陰、柳絲、柳綿、柳條,無一不讓人油然而生離情別緒。“直”、“弄”、“拂”、“飄”等字,既貼切地描摹出柳的姿態,又包含了無盡的情思,富有韻味。“應折柔條過千尺”,是慨歎人間離別的頻繁。第二片寫離別之際。作者回憶舊事,設想別後船將順風而逝,頃刻間便在天涯,一個“愁”字,活畫出離人的眷念不舍,有著無限的悵惘與淒婉。末片寫船漸行漸遠後的情景,渡頭“岑寂”,斜陽冉冉,說不出的淒清、寂寥,回想如夢往事,讓人更加傷懷。詞作用字精工,詞采和雅,情、景、事交錯,今與昔不斷轉換,真是縈回曲折,俯仰生姿,備極吞吐之妙。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2],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3]。登臨望故國[4],誰識京華倦客[5]。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6],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7]。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淒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8],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9]。

【注釋】

[1]蘭陵王:詞調名。

[2]隋堤:汴河河堤有一段是隋朝時所修建,故稱。

[3]飄綿:柳絮飄揚。行色:指行人出發時的情景。

[4]故國:故鄉。

[5]京華倦客:一般認為是指作者自己。所以關於“倦”字,有的觀點認為是指厭倦了京華生活。但由於周邦彥一生多在地方任職,曾數別京華,所以有人認為是指厭倦了漂泊。

[6]哀弦:弦聲輕悠哀怨。

[7]“榆火”句:古時以舊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為寒食節,有禁火的風俗,清明節裏另取新火。唐宋時朝廷於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