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散文——韓愈(1 / 3)

作者介紹見詩歌部分。

論佛骨表[1]

【導讀】

唐憲宗崇奉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派遣使者去鳳翔法門寺迎佛骨,入宮奉養。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人們為此事如醉如狂,勞民傷財。韓愈就在此時一反流俗,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書《論佛骨表》,痛斥這一佞佛行為,闡述奉佛對於社會民生的巨大危害,引得龍顏震怒,差點被處以極刑。幸虧大臣們極力說情才免得一死,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的議論文大氣磅礴,感情激烈,《論佛骨表》正是這樣一篇正氣昂然的作品。當時滿朝滿城將佛骨視為神明,為拜迎佛骨傾家蕩產者有之,自戕身體者有之。韓愈竟敢直斥佛骨為“朽穢”之物,並上書皇帝,請“永絕根本”,這就是蘇軾所稱讚的“忠犯人主之怒”,他的忠鯁和膽氣實在難能可貴。

文章開頭采用排比、反複以及對比的手法,從曆史的角度說明佛教不利於統治的安定;然後又結合現實的情況,說明佞佛行為對社會經濟和百姓生活的危害;最後大義凜然地指斥奉迎佛骨這一行為的荒謬之處,顯示出作者非凡的勇氣。整篇文章一氣嗬成,氣勢磅礴,酣暢淋

漓,體現出韓愈議論文的特色。

臣某言[2]: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3],自後漢時流入中國[4],上古未嚐有也。昔者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5]。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6],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7],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推其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8]。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9]。漢明帝時[10],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11]。宋、齊、梁、陳、元魏以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12]。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13],前後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14];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竟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15]。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16]。當時群臣材識不遠[17],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聖明[18],以救斯敝,其事遂止,臣常恨焉[19]。伏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20],神聖英武,數千百年已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創立寺觀。臣常以為高祖之誌,必行於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21]?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禦樓以觀[22],舁入大內[23]。又令諸寺遞迎供養[24]。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25]。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26],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27]!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28],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事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29]!”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30],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31];老少奔波,棄其業次[32]。若不即加禁遏,更曆諸寺,必有斷臂臠身[33],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製,口不言先王之法,身不服先王之法服[34],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35],禮賓一設,賜衣一襲[36],衛而出之於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37],豈宜令入禁宮?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38]。”古之諸侯行吊於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茢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39],群臣不言其非,禦史不舉其失[40],臣實恥之。乞以次骨付之有司[41],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42]。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43],出於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44],凡有殃咎[45],宜加臣身,上天鑒臨[46],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悃之至[47]。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48]。

【注釋】

[1]唐憲宗元和十四年正月,憲宗派使迎佛骨於鳳翔,韓愈不喜佛,上此疏勸諫憲宗,唐憲宗大怒,將加極刑,群臣乞求寬容,韓愈貶官潮州刺史。新、舊《唐書》中韓愈本傳載有此事。

[2]某:韓愈自稱。

[3]“伏以”二句:句意為我認為佛教隻不過是蠻夷之族的一種宗教而已。伏:謙詞,表恭敬。夷狄:古代中原漢族對周邊少數民族的一種貶稱。佛教源於印度,故稱。法:法門,法術,指教規教法,即宗教。

[4]後漢:東漢。西漢在先,稱前漢,東漢中興,故稱後漢。

[5]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均為傳說中我國遠古時代的帝王名。見《史記·五帝本紀》。

[6]壽考:壽命長。考:老,年老。

[7]殷湯:商朝的第一代君主湯。殷:即商,商至盤庚遷都於殷,故稱。太戊:殷中宗,商朝中興之主。武丁:殷高宗,明君。見《史記·殷本紀》。

[8]穆王:周朝的君主之一。見《史記·周本紀》。

[9]事佛:奉佛,敬佛。致然:導致這樣的結果。

[10]漢明帝:名劉莊,他派人到天竺訪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11]亂亡相繼:漢明帝之後,東漢王朝轉衰,一直動蕩不安,直到曹魏取而代之。運祚:國家的興衰命運。祚:福祿。

[12]“宋、齊”三句:句意為信奉佛教愈加虔誠,國家統治愈加短暫。宋齊梁陳,指東晉之後的四個朝代。元魏,指北魏,是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氏在黃河流域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魏孝文帝推行漢化的政策,改自己的姓氏為元,故稱。後來與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合稱北朝。

[13]梁武帝:梁的皇帝蕭衍,在位四十八年,定佛教為國教,曾經三次舍身施佛。見《梁書·武帝紀》。

[14]牲:牛、羊、豬為三牲。牢:古人祭祀,用牛、羊、豬各一頭,稱太牢,隻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

[15]侯景:指梁代的侯景之亂。台城:指禁城,皇帝居住的地方。尋:不久。

[16]高祖:指唐高祖李淵。議除之:商議廢除佛教。

[17]材識不遠:指才識不高,沒有遠見。這裏指當時的大臣反對廢除佛教。

[18]推闡聖明:推求闡發李淵的詔旨。

[19]恨:遺憾。

[20]睿聖文武皇帝:唐憲宗的尊號,有聰明神聖、能文能武之意。

[21]恣:放任。

[22]禦:指皇帝登臨。

[23]舁入大內:抬入宮中。舁(yú):抬。大內:皇帝的後宮。

[24]遞迎:依次迎奉。供養:供奉,尊奉。

[25]崇奉:隆重的供奉。

[26]“直以”二句:直:隻不過。徇:順應。

[27]士庶:士大夫和老百姓。詭異之觀:奇怪而又可供觀賞的場麵。戲玩之具:遊戲玩耍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