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散文——蘇洵(1 / 1)

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人稱“老蘇”,後世也稱他為“老泉”。蘇洵曾屢舉進士不中,於是閉門苦讀,潛心攻讀經史百家。後來由於得到歐陽修等人的稱賞,文名大盛。蘇洵文章得力於《戰國策》、《史記》,長於策論,風格簡直老練,頗有先秦古勁之風。曾鞏評論他的文章說:“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盡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而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蘇明允哀辭》)有《嘉祐集》。

名二子說[1]

【導讀】

這篇文章是“老蘇”解釋自己的兒子蘇軾、蘇轍這兩個名字的含義,以此告誡兩兄弟做人的道理。車軾看似無用,但對一輛完整的車來說必不可少。它處於最顯眼的位置,因而最容易受到損害。老蘇以此來警誡蘇軾不可鋒芒畢露。而轍,是車輪走過的痕跡,論車的功勞,沒有轍的份,而有了翻車之禍,也不會將過錯歸於轍,所以它很穩妥、很平安地處於禍福之間。老蘇相信,蘇轍將來一定能夠避免禍患。兄弟倆日後的經曆果真印證了這篇文章的預期。蘇軾個性坦率,不善掩飾自己,他一生麻煩不斷,老來更是飽受遷謫顛沛之苦;蘇轍則穩健深沉,含蓄不露,雖也宦海沉浮,但官至副宰相,得以平安度過晚年。清代楊慎說此文“字數不多,而婉轉折旋,有無限思意,此文字之妙。觀此,老泉之所以逆料二子終身,不差毫厘,可謂深知二子矣”(《三蘇文範》)。

輪、輻、蓋、軫[2],皆有職乎車[3],而軾獨若無所為者[4]。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5]。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6]。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7],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8]。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9]。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10]。

【注釋】

[1]本文作於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

[2]輪:車輪。輻:車輪中連接軸心與輪圈的直木。蓋:車蓋。軫(zhěn):車廂底後部的橫木。

[3]職:職能、功能,這裏指用途。

[4]軾:古代車廂前端供扶手的橫木。

[5]完車:完整的車。

[6]不外飾:不對外掩飾。

[7]轍:車輪碾壓出的痕跡。

[8]不與:不參與。

[9]車仆:車子傾覆。

[10]免:指免於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