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號潁濱遺老。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曾任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蘇轍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屢遭貶謫,宋徽宗即位後,遇赦北歸。他的文章成就不及父兄,但也頗有特點,風格平正疏宕,汪洋淡泊,紆徐而有氣度。有《欒城集》。劉熙載說:“大蘇文一瀉千裏,小蘇文一波三折”(《藝概》卷一),簡明扼要地概括出了二蘇文風的差異。
黃州快哉亭記
【導讀】
《黃州快哉亭記》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台詩案”下獄,蘇轍上書朝廷,“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為兄軾下獄上書》),因此而謫監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酒稅,五年不得調動。所以,寫作此文時,作者在政治上處於低穀。文章寫亭主張夢得的“不以謫為患”,實際上也未嚐不是在表明自己不以得失為懷的心境。開端從江流的形勢著筆,帶出快哉亭,點明修建它是為“覽觀江流之勝”。接著極寫登臨亭上,所感受到的形勝與覽古之快,以說明命名為“快哉”的緣由。最後,借楚王與宋玉的對話引發出關於“快”的議論,指出快與不快,不取決於外物,而取決於自己的內心,如果心中坦然,不因外物的影響而傷害自己的心性,那麼無論到哪裏都會快樂。本文雄放而有風致,緊扣一“快”字,將敘事、寫景、抒情與議論熔為一爐,精妙緊湊,機趣盎然,令人有超然物外之思。
江出西陵[1],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2],北合漢沔[3],其勢益張[4]。至於赤壁之下[5],波流浸灌[6],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7],謫居齊安[8],即其廬之西南為亭[9],以覽觀江流之勝[10],而餘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裏,東西一舍[11],濤瀾洶湧,風雲開闔[12]。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13],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14],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15],草木行列[16],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17],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於長州之濱[18],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19],周瑜、陸遜之所騁騖[20],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台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21]。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22]?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23],將何往而非病[24]?使其中坦然[25],不以物傷性[26],將何適而非快[27]?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餘功[28],而自放山水之間[29],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30],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31],揖西山之白雲[32],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33]?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34],烏睹其為快也哉[35]?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注釋】
[1]江:長江。西陵:長江三峽中的西陵峽,在今湖北省巴東市和宜昌市之間。
[2]湘沅:湘江、沅江,湖南省的兩條主要河流。
[3]漢沔(miǎn):即漢水。漢水源出陝西省寧強縣,流經陝西省沔縣的一段稱之為沔水,向東經過褒城縣,合褒水,經湖北漢口注入長江。
[4]益張:更加盛大。
[5]赤壁:見前蘇軾《後赤壁賦》注。
[6]浸灌:水流浩蕩的樣子。
[7]張君夢得:即張懷民,在黃州與蘇軾有交遊。
[8]齊安:即黃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黃岡市。
[9]即:靠近。
[10]勝:勝景。
[11]一舍:三十裏。
[12]風雲開闔:猶言風雲變化。
[13]倏(shū)忽:迅疾。
[14]玩之幾席之上:言坐在亭中幾席邊即可盡情觀賞。
[15]岡陵:山脊丘陵。
[16]草木行列:草木排成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