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勢欺人(十三)(1 / 3)

盡管黃氏在這件事情中是個受害者。為官多年的張澄早就學不會憐憫,他早點的時候也做過一段時間掌管刑獄的官員。也曾經遇到過路邊饑寒交加災民去搶富人家的糧食,然後又不慎殺人的事。殺人者死,盜竊殺人更是無可辯駁,所以就算這個小偷隻是一次犯錯也無可寬恕,那次關於這個案件張澄最終還是判了那人秋後斬首。那人死後張澄也讓人給那戶人家送去了米糧,隻不過他們全都給扔出去罷了。

其實自那件事之後張澄也一直在思索著那個問題,他當時那樣做到第是不是袒護了那個富戶,還是說自己判的重了?但是時隔多年他依舊覺得自己沒有做錯。因為在他看來無論現實如何困頓這些都不是去傷害別人的理由,殺人者死,無可厚非。富戶若錢財來曆不正自有法度可循,若人人以自己的認知來評判是非又加諸於行動則會動了人心根本。

而這一次也一樣,黃氏以自己弱者的身份言辭鑿鑿的說著夏家奪人夫婿而閉口不言程方貪戀富貴隱瞞已經成婚的事實,這種事說白了就是誣告。而且還是誣告成功了?

仔細算起來她受那麼多的苦從沒有一件是夏家直接造成的,是,夏家是收留了程方給之以錦衣玉食,但那又如何,夏家從來都不曾說過不讓程方離去?明明罪魁禍首就是程方,黃氏卻偏偏將所有的錯都推給夏家。既然如此,這次張澄將黃氏牽扯其中倒也無可厚非。

不過話說起來,張澄也不是一棒子就將人打死的人,他這一次一樣給黃氏選擇的機會,如果黃氏願意認命或者看清現實後不偏不倚的去狀告程方那麼他倒是不介意出手幫忙,但若是黃氏還如上次一樣將所有的錯處都推給夏家,非說夏家是奪人夫婿、認為程方是弱小又無助迫不得已之人,那麼張澄到最後也一樣不會手軟。

是了,這之中還有一個新上任‘伸張正義’的京兆府尹鮑承,他自詡清廉覺得官場汙濁至極,認為太傅府罪大惡極欺壓良善,好啊,這一次他也想看看這個‘剛正不阿’府尹的人是怎麼言辭鑿鑿的。

四月初十七,程方與所有參加考試的人一樣從考場上下來。殿試之後即便結果未曾出來,但是外麵卻依舊有不少宴席需要應酬。考中舉人之後就有為官的資格,而進士及第的出身則會在官場上更順利一些。畢竟本朝舉人眾多,而各地的官職空缺有限,官員更迭的慢但是科舉卻還在繼續。所以有很多考生即便中了舉人有了為官資格,卻依然有十幾年未曾等到為官空缺的。

而進士就不同了,尤其是一甲的進士。殿試排名較為靠前的三十餘人除去部分外放之外大多入翰林院做編纂,四年之後或轉入六部,或繼續留任翰林。而眾所周知翰林院是天下文人趨之若鶩的地方,因為在這個地方晉升的最快。尋常進士若是從縣令開始爬到京都為官大約需要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而翰林院之中花費十幾年就熬到六部之一的大有人在。

盡管黃氏在這件事情中是個受害者。為官多年的張澄早就學不會憐憫,他早點的時候也做過一段時間掌管刑獄的官員。也曾經遇到過路邊饑寒交加災民去搶富人家的糧食,然後又不慎殺人的事。殺人者死,盜竊殺人更是無可辯駁,所以就算這個小偷隻是一次犯錯也無可寬恕,那次關於這個案件張澄最終還是判了那人秋後斬首。那人死後張澄也讓人給那戶人家送去了米糧,隻不過他們全都給扔出去罷了。

其實自那件事之後張澄也一直在思索著那個問題,他當時那樣做到第是不是袒護了那個富戶,還是說自己判的重了?但是時隔多年他依舊覺得自己沒有做錯。因為在他看來無論現實如何困頓這些都不是去傷害別人的理由,殺人者死,無可厚非。富戶若錢財來曆不正自有法度可循,若人人以自己的認知來評判是非又加諸於行動則會動了人心根本。

而這一次也一樣,黃氏以自己弱者的身份言辭鑿鑿的說著夏家奪人夫婿而閉口不言程方貪戀富貴隱瞞已經成婚的事實,這種事說白了就是誣告。而且還是誣告成功了?

仔細算起來她受那麼多的苦從沒有一件是夏家直接造成的,是,夏家是收留了程方給之以錦衣玉食,但那又如何,夏家從來都不曾說過不讓程方離去?明明罪魁禍首就是程方,黃氏卻偏偏將所有的錯都推給夏家。既然如此,這次張澄將黃氏牽扯其中倒也無可厚非。

不過話說起來,張澄也不是一棒子就將人打死的人,他這一次一樣給黃氏選擇的機會,如果黃氏願意認命或者看清現實後不偏不倚的去狀告程方那麼他倒是不介意出手幫忙,但若是黃氏還如上次一樣將所有的錯處都推給夏家,非說夏家是奪人夫婿、認為程方是弱小又無助迫不得已之人,那麼張澄到最後也一樣不會手軟。

是了,這之中還有一個新上任‘伸張正義’的京兆府尹鮑承,他自詡清廉覺得官場汙濁至極,認為太傅府罪大惡極欺壓良善,好啊,這一次他也想看看這個‘剛正不阿’府尹的人是怎麼言辭鑿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