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起源之謎
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年左右的曆史了。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曆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係,不依附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而是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係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係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襄汾陶寺遺址所出土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書寫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係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係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我國老一輩的曆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郭沫若、於省吾曾認為我國文字的產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則認為我國文字萌芽於6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係”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
近年,由於考古工作的迅速發展,已經為探討中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大量新的線索。1963年出版的《西安半坡》發掘報告,便初步指出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可能與文字起源有關。1972年,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認為仰韶“彩陶上的那些刻劃記號,可以肯定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可為這種學說的代表。1977年,唐蘭作《從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國最早文化的年代》一文,又提出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劃或繪寫的符號是文字。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絕對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現陶器符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不晚於公元前2500年。
1984年到1987年,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遺址中幾座墓葬中,出土了三片刻有符號的龜甲和一件有符號的石器,符號的形狀和商代甲骨文很相似。遺址年代要早於公元前5500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係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出現在陶器上麵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麵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甲骨文的發現之謎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我國河南安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從此,我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按我國古文字學家的說法,甲骨文是我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