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回京後,對蘇軾很是想念,數盡更漏,為盼消息。想他今番西行必經澠池,當年兄弟二人赴京,曾宿於此間僧舍,並於壁上題詩,遂寫詩寄之。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次日,他托人騎馬將詩送去,一問平安。蘇軾雖有憂思,但有王弗相隨,夫妻情深,亦不覺寂寞。一路上賞景折梅,烹雪煮茶,不急不緩,很是閑逸。
那日恰到澠池,蘇軾對著舊物感慨,隨後收到蘇轍遣人相贈的詩,更是百感交集。當即和詩一首,讓人捎回,以寄情意。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漫漫行途,不問前程。人生到處,好似飛鴻踏於雪上,雖是偶然,又身不由己。然當它振翅而飛,奔赴遠方,過往的留駐已縹緲成空,不可尋見。僧舍牆壁上的題詩蕩然無存,當年的老僧也已涅槃。唯記從前的艱辛,路遠人倦,驢嘶陣陣。
前路茫茫,蜿蜒崎嶇,總有人將嚴寒踏破,行去無邊。此番出走是蘇軾初次任職,於官場上他毫無心得,猶不知個中滋味。但他風華正茂,才情橫溢,他深信,來日定能身居高位,一展才學,為世所容。
蘇軾滿懷盼願,背著書囊,攜妻而行,走過大宋風煙,走過歲月山河。沿途的名勝古跡,令其文思如流。他乘風候月,忘於晨昏,對那彌望瓊白、漫林雪鬆,時吟時唱。
畢竟,仕途的開始,於他意義非凡。遠方的山水不可預知,幾千年來,世人都一樣地走過。鳳翔位於今陝西省西部,路遠地偏,行途中踏雪淩霜,時近月餘方至。
蘇軾到任後,與上司相處融洽,又因判官之職並不繁重,故閑餘時光趁公務之便,遊山玩水,深感快哉。
一程山水,一種情懷;一闋風景,一段生平。萬物有情,但所有的遇見,皆是過客。那麼多的花草樹木、亭台樓閣,乃至穿堂的燕子、拂枝的鶯鸝,邂逅過,終究被歲月給遺忘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其實,山水本相同,因雅士登臨,便多了詩情畫意。有了筆墨修飾,文辭暈染,亦增添旖旎風采。
蘇軾是遊於四海的仙客、行走人間的才子,他所到之處,山有清姿,水生柔骨。鳳翔的山水,有了他的遊曆而變得豐潤無比、毓秀超凡。
蘇軾上任之初,時值鳳翔大旱。自當年九月開始,數月不雨,以致“農民拱手,以待饑饉,粒食將絕,盜賊且興”。
因他初入官場,不曾曆練,麵對旱災苦無良策。無奈之餘,他前往太白山神廟祈雨,為民請命,並寫下祝文。
蘇轍回京後,對蘇軾很是想念,數盡更漏,為盼消息。想他今番西行必經澠池,當年兄弟二人赴京,曾宿於此間僧舍,並於壁上題詩,遂寫詩寄之。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次日,他托人騎馬將詩送去,一問平安。蘇軾雖有憂思,但有王弗相隨,夫妻情深,亦不覺寂寞。一路上賞景折梅,烹雪煮茶,不急不緩,很是閑逸。
那日恰到澠池,蘇軾對著舊物感慨,隨後收到蘇轍遣人相贈的詩,更是百感交集。當即和詩一首,讓人捎回,以寄情意。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漫漫行途,不問前程。人生到處,好似飛鴻踏於雪上,雖是偶然,又身不由己。然當它振翅而飛,奔赴遠方,過往的留駐已縹緲成空,不可尋見。僧舍牆壁上的題詩蕩然無存,當年的老僧也已涅槃。唯記從前的艱辛,路遠人倦,驢嘶陣陣。
前路茫茫,蜿蜒崎嶇,總有人將嚴寒踏破,行去無邊。此番出走是蘇軾初次任職,於官場上他毫無心得,猶不知個中滋味。但他風華正茂,才情橫溢,他深信,來日定能身居高位,一展才學,為世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