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犯罪構成(1 / 3)

我國刑法學界一般認為,犯罪構成就是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行為成立犯罪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犯罪構成包含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麵、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麵等四個方麵的要件。犯罪客體說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本質特征最集中的反映,是我國刑法保護而犯罪行為侵害的社會關係;犯罪客觀方麵說明我國刑法保護的社會關係是通過行為人怎樣的行為受到侵害,在怎樣的情況下受到侵害以及受到怎樣的侵害;犯罪主體是說明構成犯罪之人的基本特性的條件;犯罪主觀方麵說明行為人是在怎樣的心理狀態支配下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事件,它是犯罪人主觀惡性的重要體現。

二、犯罪構成的性質

作為判斷犯罪的法律標準,犯罪構成具有以下性質:

(一)犯罪構成是理論概括和刑法規定的統一

犯罪構成是刑法學者依據刑法的基本原則、基本理念對刑法中的罪刑規範進行解釋、分析的結果;刑法學者進一步對犯罪構成進行抽象便形成了犯罪構成理論。犯罪構成理論起源於對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解釋,並進行分析、解釋,正是“刑法理論家們憑著自己的專業知識、生活經驗以及約定俗成定型化的犯罪既往處理模式,從理論上對刑法條文的字義進行深入淺出、字斟句酌的分析,原則釋之具體、模糊闡之清晰、疏漏補之完整,並將這種對刑法關於犯罪規定的概念體係冠名為‘犯罪構成’,將聚合犯罪構成的諸要素稱之為‘要件’(必要條件)。這就是犯罪構成及其要件的由來”。同時,作為判斷犯罪的標準,犯罪構成的要件是由立法者選擇並通過刑法加以規定的。隻有通過刑法的明確規定,犯罪的事實特征才能成為犯罪的構成要件,這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所以,行為是否具備犯罪構成要件與行為是否違反刑法是一致的。

(二)犯罪構成是客觀要素和主觀要素的統一

現代刑法既反對單純處罰客觀危害結果而不考慮行為人主觀罪過的客觀歸罪,也反對處罰隻有犯罪意圖而無犯罪行為的主觀歸罪。犯罪是主觀內容和客觀內容的統一,作為判斷犯罪標準的犯罪構成也必然是客觀要素和主觀要素的有機統一整體。任何一個具體犯罪構成要件,都包含著許多要素。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這些反映行為的事實特征屬於犯罪構成的客觀要素;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犯罪的動機、目的等則屬於犯罪的主觀要素。

(三)犯罪構成是記述性要素與規範性要素的統一

構成要件要素可以分為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範的構成要件要素。記述的要素是指如果存在一定的解釋,則無須進行價值評價,僅僅根據法定的認識進行判斷就可以認定的場合。例如,關於殺人罪的客體“人”,盡管對於“人”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在學說上有爭議,但隻要確定其解釋,法官就可以不進行價值判斷,直接對“人”進行認定。規範的要素是指,盡管就此存在一定的解釋,法官還是必須進行價值判斷,否則無法認定其是否存在。例如,關於猥褻的概念,雖然有判例將其定義為“引起性的刺激或刺激性欲,危害普通人的性的羞恥心並違反善良的性的道德觀念”,但是單憑此定義並不能認定猥褻,還必須經過一般的社會文化的評價才能予以認定。

我國刑法學界一般認為,犯罪構成就是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行為成立犯罪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犯罪構成包含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麵、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麵等四個方麵的要件。犯罪客體說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本質特征最集中的反映,是我國刑法保護而犯罪行為侵害的社會關係;犯罪客觀方麵說明我國刑法保護的社會關係是通過行為人怎樣的行為受到侵害,在怎樣的情況下受到侵害以及受到怎樣的侵害;犯罪主體是說明構成犯罪之人的基本特性的條件;犯罪主觀方麵說明行為人是在怎樣的心理狀態支配下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事件,它是犯罪人主觀惡性的重要體現。

二、犯罪構成的性質

作為判斷犯罪的法律標準,犯罪構成具有以下性質:

(一)犯罪構成是理論概括和刑法規定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