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樂生樂死的生命觀(1 / 3)

《易經》中的卦辭和爻辭中很少直接提到水,在《易傳》、《彖傳》中,水的使用開始多了起來,頌卦《象》曰:“天與水違行,頌。君子以作事謀始。”師卦《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蓄眾。”坎卦《彖》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行。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以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蹇卦《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易傳》和《彖傳》對水的描述,體現了儒家思想對水“德”方麵的要求,以及君子在社會上修身和自我完善的一麵,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生活的多變和多樣性。

儒家思想將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物,賦予倫理道德的象征意義,孔子說“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與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穀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貞;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槩,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將水和君子的德行進行比擬,進而說明君子之德的具體內涵,水綿密剛勁奔流不息的內在力量,卑下柔和謙虛謹慎的外部形象,無私仁義,行而正道,寬容大度,深不可測、清淨自明,同時又智勇雙全、堅韌不拔。孟子說水有“善”、“仁”的德行,荀子也有以水喻君子的德行。這反映了儒家對理想人格的要求,儒家思想對民族性格底蘊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老子根據水的自然形態的特征,總結出水的一般特性,得出水“幾近於道”,具有了道的規律和本質,而有道德的意義,因而被賦予謙下而富有堅韌力量的人格特征。老子論水的七善之德,將水性與人性結合起來,主張柔下,以柔克剛,能屈能伸,順其自然,“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莊子水的理論繼承了老子又有自己的發展。在莊子寓言中,提到的水有多種多樣,有井水、淵泉之水、瀑布之水、壕梁之水、江河之水、大海之水。既有《逍遙遊》中廣闊無邊的北溟,能夠養育化身“不知幾千裏”大鳥的魚,也有《秋水》中能僅容“陷阱”之蛙的井水。但是,無論是大海之魚,東海之鱉,還是井底之蛙,若安於自己的生存環境,居海的壯闊與無限遼遠的“大樂”,居一井的狹小和微然的“小樂”,都能使人達至“至樂”,自然、冷靜、淡然、安詳,泰然自若和遊刃有餘,這份心境悠然、澄明無礙,是莊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將其賦予了自由和逍遙的人格特征。道家崇水,死後考慮安葬的風水問題。晉代郭璞《葬經》:“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則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道教還將水作為傳教的法寶和治病的良藥。這和道家重視人來於自然,歸於自然的觀念有關。水有頑強的適應性,柔而隱剛於內,善居下,無為而無不為,無形勝有形,滴水穿石、細水長流;水又有氣吞一切的氣魄和胸懷,大海“千裏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八年七旱”不能改變其形態,其恒常的特性,體現了“道”的博大深遠精神境界,這是道家對於理想人的追求,構成了民族性格的底蘊的另一麵。

《易經》中的卦辭和爻辭中很少直接提到水,在《易傳》、《彖傳》中,水的使用開始多了起來,頌卦《象》曰:“天與水違行,頌。君子以作事謀始。”師卦《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蓄眾。”坎卦《彖》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行。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以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蹇卦《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易傳》和《彖傳》對水的描述,體現了儒家思想對水“德”方麵的要求,以及君子在社會上修身和自我完善的一麵,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生活的多變和多樣性。

儒家思想將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物,賦予倫理道德的象征意義,孔子說“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與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穀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貞;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槩,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將水和君子的德行進行比擬,進而說明君子之德的具體內涵,水綿密剛勁奔流不息的內在力量,卑下柔和謙虛謹慎的外部形象,無私仁義,行而正道,寬容大度,深不可測、清淨自明,同時又智勇雙全、堅韌不拔。孟子說水有“善”、“仁”的德行,荀子也有以水喻君子的德行。這反映了儒家對理想人格的要求,儒家思想對民族性格底蘊的形成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