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哲學家康德就試圖用血液的特質來解釋人的性格氣質差異。他認為,不同性格的人血液特質也各不相同。比如,他認為膽汁質的人血液的溫度較高,而黏液質的人血液的溫度較低。當然,這隻是他的猜想,並沒有任何的依據。
我們常常用“冷血動物”來形容那些無情的人。想知道,每個人血液的溫度都是一樣的麼?如果有不一樣,血液溫度更冷一些的人,在個性上會有類似更冷靜、更理智、更無情的傾向麼?
人類的血液溫度的範圍大約是33°C到38°C,其高低和體溫高低是息息相關的。血液溫度越高,體溫也就越高。人和人之間的血液溫度都會有差異,不僅如此,對於同一個人來說,他的血液溫度也是不停地變化的。白天和晚上的溫度不同,睡覺和清醒時的溫度不同,就連女生“大姨媽”的時候,溫度也會和平時不一樣。那麼血液的溫度和一個人的個性有沒有關係呢?“冷血”一點的人會不會更無情呢?
形容一個人冷血,是一種比喻的修辭方式,“冷血”代表著“冷血動物”,和人本身的血液溫度沒什麼直接關係。錢鍾書先生在裏的描寫:“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給顧先生當眾恭維得春氣入身,蠕蠕欲活。”原文中描寫的“冬蟄的冷血動物”多半是蛇之類的動物。因為蛇一來看起來比較醜,二來如果毒蛇咬人會致命,三來它們行蹤隱蔽,動作迅速,所以難免給人帶來冷酷無情的感覺,用冷血來形容那些無情的人便是緣於此。人是熱血動物,也被稱為恒溫動物。我們的體溫不會隨著外界環境溫度而改變,始終保持恒定。絕大多數鳥類和哺乳動物都屬於此類。與之相對的是冷血動物,也叫變溫動物,顧名思義,體溫會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冷血動物其實不一定冷血,它們的血液溫度是和環境有關的。如果環境溫度很高,它們的體溫和血液溫度能比熱血動物還高。
而科學家做實驗發現,人的性格和體溫的關係很撲朔迷離,並不是“冷血”無情這樣的簡單關係。比如說,有的研究發現內向的人早上的體溫可能略微高一點,晚上的體溫更低,外向的人恰恰相反。而另外的一些研究卻沒有發現任何關聯。所以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性格和體溫還沒有發現特別明顯的關係。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我們在接受別人幫助以後會感覺到心裏“暖洋洋的”,而如果被拒絕的話會覺得“冷冰冰的”。事實上,科學家做實驗發現,人類在社交上的感受能影響到對環境溫度的估計,也就是說,人類的社會感情和溫度也是密不可分的。另一個實驗裏,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人的信任感會提升。科學家猜測,這可能和大腦裏的“腦島”(insula)的活躍程度有關。所以形容一個人性格上冷酷其實是和給人帶來的感覺有關,和這個人的血冷不冷卻沒有什麼關係的。
A 圓兒答一直是球型
我很冷,但我很溫柔。
Q 一直是球型問
還有研究表明,對於哺乳動物來說,體溫越低壽命就會越長。看來“冷血”一點也不賴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