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複照青苔上。
賞析
鹿柴(zhai寨),又作鹿砦,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一個處所。這首詩是王維後期山水詩的代表作《輞川集》20首之一。詩中描繪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陽返照下的幽靜景色。
詩的前兩句,主要是從聲響著眼的:獨坐在空山密林,四周是無邊的寂靜,隻是偶爾有人從林邊走過,那“響亮”的談話聲才將這寂靜打破。首句“空山不見人”,起筆給人以空曠遼遠之感,直接寫出空山的寂寥靜謐。“不見人”三字,將“空”具體化。次句“但聞人語響”,是以局部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寂靜。表麵上看,這幾聲“人語響”似乎打破了寂靜,但是,連細微的“人語”都使人聽起來響亮清晰,這更顯示出了環境的靜謐。況且,一陣人語響過以後,空山必將又回到萬籟俱寂的境界之中,留下的將是更悠長的寂靜。這裏,作者采用了古詩中常見的“以動襯靜”的表現手法,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南朝梁人王籍《入若耶溪》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皆“以動寫靜,不著痕跡”,將“靜”表現得很含蓄,也更具韻味,催人聯想,令人回味。
後兩句換了一個角度,從光線入手,用夕陽的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深清冷:夕陽西下,幾道餘光透過斑駁的樹影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在這裏,詩人又采用了“以明襯暗”的寫法。試想一下,青苔上的點點光亮與周圍的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強大的對比,不是更加突出深林的昏暗、幽深嗎?況且,那“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餘暉轉瞬逝去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更加漫長的昏暗、幽深。因此,這寫景隻能是為了表現“暗”的。
全詩前兩句寫“聲”,後兩句寫“色”。後兩句落日的餘暉靜靜地照在青苔上,給景物蒙上冷清孤寂的氣氛,又剛好與前兩句靜謐的意境巧妙交融,渾然一體。作者看似信手寫來,無意而為,無喜無悲,但留下來的“空”“冷”“清”“靜”卻強烈地撞擊著讀者的心靈,產生令人揮之不去、浮想聯翩、無法釋懷的感染效果。
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輞川集》中的作品,大多著力描寫自然景色的靜美境界,前人認為這些詩不談禪機而深得禪理,讀之使人身世兩忘,萬念俱絕,這反映了王維晚年對現實冷漠的消極思想,但這些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表現手法卻讓人咀嚼不盡,回味無窮,具有永恒的美學價值。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賞析
該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嶽所居的雲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首。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是一首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是以聲寫景。花開花落,悄無聲息,而詩人竟能在一片夜色中捕捉到桂花從枝頭脫落、飄下、著地的過程,恐怕隻有“閑”人才能做到如此吧。“人閑”,是身閑,沒有什麼事務煩擾,更是心閑,內心閑靜、安寧、淡遠,沒有任何雜念、掛礙。在靜謐的山中,心靜氣閑的詩人才能對大自然的一呼一息、一顰一笑如此敏感;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夜的色調、夜的寧靜裏,此時的山一片曠幽、靜謐。這裏的空有兩層意思,一是相對於白天鳥語花香、歡聲笑語的喧鬧相比,此時夜深人靜,遊人離去,山林也空閑了下來。二是指詩人作為禪者的心境。唯其心境灑脫,才能捕捉到別人無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是以動寫靜。一“驚”一“鳴”,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謐,實則用聲音的描述襯托山裏的靜謐與空幽:月亮從雲層中鑽了出來,靜靜的月光流瀉而下,幾隻鳥兒從睡夢中醒了過來,不時地呢喃幾聲,和著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將這座寂靜山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動襯靜,動靜相生,是王維詩歌中常見的手法。詩中的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又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靜”。
全詩以淡淡的筆墨,清淳的意趣,淡泊的韻味,渲染了一幅春山夜景的水墨小品,展現了一個遠離塵囂的幽靜境界。在這一境界中,我們既可以體味到詩人心靈的空寂閑靜和精神的超然出塵,又能感悟到情與景在詩中融為一體的渾然。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評論此詩“迥出常格之外,任後人摹仿不到”。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賞析
這首詩大約是詩人隱居終南或輞川別墅時所作,全詩描繪了傍晚時分秋雨初晴後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陶醉心情。
詩的開頭兩句,詩人從整體著眼,大手筆勾勒出秋雨初晴後山村的自然畫卷。“空山”、“新雨”、“晚秋”幾個詞用在一起,給人以神清氣爽之感,釀造了一種清新、寧靜、淡遠之境。一個“空”字,既渲染出此時天高雲淡、空明潔淨之美。同時也說明此處是遠離塵囂、人跡罕至的地方,有如世外桃源,快樂怡人。詩的字裏行間都彌漫著一股清幽明潔之氣,使人們如身臨其境,深刻感受到雨後空山帶給人們的生機活力和妙趣橫生。
第二句詩人從小處著眼,主要描寫薄暮之際,充滿活潑生機的月下溪流之景:山泉流淌,淙淙作響;蒼鬆如蓋,亭亭淨植;月映溪流,素潔如練;流水空明,清澈見底,營造出一個雅致脫俗、明媚空靈的迷人世界。一個“照”字,展現了月照鬆林,閃爍迷離的特點,也使讀者想象到空山鬆林沐浴月華的恬靜光潔和明亮空靈的景象。蘇軾把此聯譽為“詩中有畫”的典範之句。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為寫人,采用的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上句寫一群天真無邪的姑娘在浣衣歸來的路上,嬉戲玩鬧,銀鈴般的笑聲回蕩在空曠幽深的竹林中,激活了寂靜的生機。下句寫漁人,幾艘小船滿載星輝,盡興而歸,滿眼荷葉紛紛倒向兩邊,掀翻了無數晶瑩剔透的水珠。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水乳交融。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這般勤勞、樸素、開朗,遠比官場塵世清明、純淨得許多。表達出詩人對這裏的喜愛之情。這就是詩人尾句發出“王孫自可留”的感慨做了鋪墊。
尾聯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詩人有感而發。春芳雖然消歇了,但秋光一樣美麗迷人,“王孫”自可不必離去了,王孫指詩人自己。這是詩人對《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詩意的反其義而用之。縱觀全詩,詩人描繪的都是一些清閑雅致、高而不俗的意象,可以看出詩人認為“山中”比塵世好,既可以遠離官場汙濁而潔身自好,也可以遠離世俗庸碌而修養性情。表達出詩人對山中隱居生活的依戀之情。
總之,這首山水田園詩畫山繡水,潔淨純樸,清新寧靜,於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蘊意豐富,耐人尋味。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實際是借此機會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就是詩人赴邊途中所作。
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意思是“我輕車簡從出使邊塞去察訪軍情,要經過西漢時的屬國居延”。其中“問邊”寫出了本次出使的目的,“單車”表明此次出使裝備簡單,隨從不多,儀節規格不高,流露了詩人內心的失意和不快的情緒。“過居延”點明出使行程遙遠,要經曆居延國,這就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提供了依據。雖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語句,但作者的孤獨、寂寞和抑鬱之情,仍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
頷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征蓬”、“歸雁”聯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被排擠出朝廷,就像這隨風漂泊的蓬草一樣。孤獨地飄出漢塞,又像歸雁一樣淒涼地飛入胡天邊塞。“征蓬”二字是詩人借蓬草以自況,寫內心深處的飄零之感。“出漢塞”三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更加深了詩人心中的孤獨抑鬱之感。
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景象境界宏大,氣象渾厚,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黃沙莽莽,浩瀚無際,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一個“孤”字,暗示了大漠的荒寂,所以這縷狼煙在大漠中特別顯眼;一個“直”字,暗示了大漠的死氣沉沉,甚至於連一絲風都沒有。前一句也許有一絲悲涼的意味,但後麵的一句就掩蓋了這句的悲涼。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裏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使整個畫麵更顯得雄奇瑰麗。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兩句詩人以事作結,詢知都護此時所在,從“候騎”口中得知“在燕然”,詩人的使命也即將完成。詩的收束,順其自然。
從行文角度看,這首詩雖是紀行,但或抒發內心感慨,或敘異域風光,一路寫來,都給人一種自然天成之感。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極其出色,曆來被傳誦為寫景的名句。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
?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賞析
這首五言律詩為王維隱居輞川時所寫。裴迪是王維詩友,此詩是王維酬贈裴迪之作。以接輿比裴迪,以陶潛喻自己,表達了詩人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誌趣,抒發了對朋友之間的真切情誼。
首聯“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寫的是山中秋景。寒山,表明秋意已濃,而以一“轉”字到蒼翠,從而使靜態的山水在色彩的變化上呈現動感形態。日潺湲,即日日潺湲,一個“日”字就賦予了水的永恒特征,暗示了裴迪始終如一的高潔人格和精神的永恒,也對比表現出對人的生命短暫的思索。首聯僅僅十字,勾勒出一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日落山中之景,令人向往。
頷聯“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這兩句是在寫人的情態和情趣。“倚杖柴門”是凝望遠處日漸蒼翠的“寒山”,足見詩人神態之悠閑;“臨風”是在聽“暮蟬”的鳴唱,表現出詩人神情的專注。這就流露出了詩人當時特有的那種悠閑,那種自由自在,那種超然物外享受山林幽居生活的閑適和樂趣。
頸聯“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中,詩人又寫秋景。詩人描寫了典型的日落黃昏時的景色:暮色中的原野、徐徐的落日、縈繞的炊煙。一幅秀美的山村日暮圖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給人一種寧靜悠閑的感覺。“墟裏上孤煙”這句,很明顯是化用了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歸園田居》),描繪了黃昏第一縷炊煙緩緩上升到空中的景象。一個上字,表現出炊煙緩緩上升之景,令人回味無窮。
尾聯“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詩人再次寫人寫情。接輿是春秋時代的楚國狂士,陶淵明筆下的五柳先生是一位忘懷得失、以詩酒自娛的隱士,皆是潔身自好,高風脫俗之人。作者把裴迪比作沉醉狂歌的接輿,表達了對友人高尚品格的高度讚揚,也足以看出詩人認為裴迪絕非尋常之士。而以“五柳”自況,亦標明自身的品格與趣好,由此可看出詩人是多麼仰慕陶淵明了。
全詩物我一體,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渭城曲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
這是一首極負盛名的送別之作。以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了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當時被譜曲傳唱,稱為“陽關三疊”。
這首詩的前兩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寫景,點明了送客的時間和地點。初春的早晨,一場蒙蒙細雨使塵埃落定,空氣變得清鮮濕潤;環視客舍四周剛剛長出新葉的柳樹,經春雨洗過,益發顯得青翠嫩綠。一個空氣清新、生氣盎然的初春的早晨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詩中用“浥”字形容雨濕塵埃,說明隻是蒙蒙細雨,增添無限撩人的愁緒,渲染離別的氣氛;用“新”字形容柳色鮮嫩,準確生動地抓住了事物的特點,點明了送別的時令;古人以柳送別,“柳”與“留”諧音,“柳色新”既表明了時令,也暗含了離愁別緒的心理,表達出詩人對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後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轉入抒情,是寫在送別的酒席上,詩人勸友人多飲幾杯,因為從渭城西行出了陽關,再不會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況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陽關更遙遠的安西呢?這兩句從字麵上看似乎隻是勸酒,實際上是由於離別在即,作者心情複雜,不知道說什麼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隻能把全部的感情傾注在一杯又一杯的“酒”中。借“酒”來表達與友人離情難舍和對友人前路珍重的真誠祝願,真可謂是情韻深長,感人至深。“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更可謂是筆力千鈞,“無故人”使這杯酒極具分量,因為這是友人的一片衷腸啊,從而使這彌足珍貴的酒中更浸滿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更增添了感人力量,成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韻味雋永。紅豆又稱相思子,相傳古時候有個人死於邊地,妻子由於思念他而整天以淚洗麵,最終哭死,化為紅豆,所以古人常用紅豆來寄托相思。不過,雖然題曰“相思”,但是,在古代,相思並不限於男女情愛的範疇,朋友之間也有“相思”之情,本詩中,作者所眷懷之人即為友人。
首句“紅豆生南國”,因物起興,落筆不俗,語雖單純,卻富於想象。既指出所詠之物及其生長環境,同時又借助紅豆的象征意義來點明題意,為下文寫對友人的相思開篇。
第二句“春來發幾枝?”,這句發問,加深了詩的感情色彩。這裏的紅豆化作了兩人之間的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征,意味深長地寄托對友人的相思之情,語盡情遠也不過如此吧。
“願君多采擷”一句承上轉入抒情,是詩人叮嚀遠在南國的友人,要多多地采摘些紅豆,隻因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從詩人對朋友的深切叮嚀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濃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詩人對朋友的深刻懷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一個“願”字勝過千言萬語,一下子拓寬了詩境,為下句的飛躍作好了鋪墊。
末句“此物最相思”,筆鋒陡轉,點出相思主旨,意思是這顆顆紅豆最能代表和傳遞我對你的相思。“相思”前用一表程度的副詞“最”,更是情深意長,給人以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美感。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常的素材,提煉樸素自然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意外有意,神韻悠長。這首《相思》
就是如此。題為相思,句句不離紅豆,滿腹情思不曾直露,思念之情卻充盈全詩。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少年行(其一)
王維
?新豐美酒鬥十千,
?鹹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
?係馬高樓垂柳邊。
賞析
《少年行》是王維的七絕組詩,共四首,詩人選擇當時遊俠少年生活的幾個側麵,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長安少年遊俠高樓縱飲的豪情,報國從軍的壯懷,勇猛殺敵的氣概和功成無賞的遭遇。各首均可獨立,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好像人物故事銜接的四扇畫屏。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寫一群俠少相逢聚飲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