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晉陽起兵(2)(1 / 2)

軍隊離霍邑還有五十多裏的路程。這時,李淵集團遇到了一些困難。由於連日來的大雨,使得軍隊不能前進,準備的糧食也快吃完,可是天卻一點也不見晴。

這些都沒什麼,最要命的是後院起火。在李淵集團停滯不前的同時,忽然接到探報劉武周勾結突厥,乘機襲擊晉陽,一場是進軍還是北還的爭論開始了。

李淵認為,時機未到,現在最要緊的是部隊必須立刻北還。

裴寂等人也認為,隋朝的軍事實力還很強大,不能再輕易冒險前進;李密老奸巨猾,他到底怎麼打算,也還不得而知,如果從側翼偷襲我們,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劉武周更是不講信用,出爾反爾,唯利是圖。再加上太原是義軍的後方,那裏有充足的糧草。眾人都說不如回去先救根本,然後再想辦法出兵南下。

李淵決定第二天起兵返回太原。

李世民正在外麵巡邏,忽然聽士兵到處傳說明天要撤軍的消息,他馬上趕回大營,一問果真有此事,便闖進軍帳問李淵:“父親何故回軍?”

李淵說:“糧食已經快吃完了,目前形勢很難繼續逗留。劉武周如果把老家給搶了,咱們有家也回不去了。”

李世民勸阻道:“現在到處是成熟的莊稼,還怕找不到糧食?隋將宋老生生性輕躁,一鼓可擒。李密隻注意洛口,無暇顧及遠方。劉武周表麵上依附突厥,實際上互相猜疑;他雖然有窺視太原之心,但怎能忘記根據地馬邑?何況突厥剛和我和好,未必馬上就會背盟。這種傳聞不可輕信。父親興創業大義,有誌救民於水火,應當先入鹹陽,號令天下;現在遇到小敵就要班師,恐怕跟隨首義的眾人心灰意冷,各自散去,大事從此就完了。”

李淵搖頭道:“倘若晉陽有失,我們豈不是無家可歸了?我已經決定回去了。”

李淵急令收拾東西,準備撤軍。李世民出來邀約李建成,一起去說服父親。

李建成說:“我也不同意撤軍,但父親已作出決定,看來無法阻擋了。”

李世民見李建成支支吾吾,料想不會同去勸諫,又和裴寂等人商量,都說:“不如歸去。”李世民頓時惱恨萬分,連夜餐都吃不下去。李世民在帳外忐忑不安,大步入後營進諫,被李淵衛士擋住,說大將軍已經睡了。李世民悲憤填膺,眼看宏圖大業毀於一旦,忍不住痛哭起來,李淵聽到哭聲才召李世民入問。

李世民哭著說:“兵已出動,有進無退;進則生,退則死,怎麼不哭?”

李淵問怎麼會致死。

李世民說:“軍隊全靠銳氣,一旦退回,銳氣喪盡,隊伍潰散,敵人乘勢追擊,我軍土崩瓦解,怎能迎敵?這豈不是束手待斃嗎?”

經過李世民的勸說,李淵開始醒悟,很是後悔,歎息說:“左軍已經出發,怎麼辦?”

李世民說:“左軍雖然出發,想來還走得不遠,孩兒馬上去追回來。”

李淵笑著說:“成敗由你,你去追回來吧!”

李世民及李建成連夜追回左軍。一次關係唐王朝建立生死攸關的大爭論,以李世民的力主前進而結束。

應當說,李淵等人主張班師回太原,並不純粹是出於怯懦。客觀地說,晉陽的的確確是“義軍”的根本之地,即後方的供養中心。如果突厥和劉武周相勾結,掩襲太原,那麼南下入關也是很難的。但是,當時的形勢,正如李世民所分析的:突厥與劉武周之間,“外雖相附,內實相猜”,並未構成對晉陽的嚴重威脅。隻有“先入鹹陽”才能“號令天下”。退回太原,士氣大潰,就會有失敗的危險。顯然,李世民的進軍意見要比裴寂的退兵之計高明些。至於李淵,本來就想“西圖關中”,這個根本性的方針當然不會改變;但又懾於突厥,同意班師,說明他在用兵上過於謹慎。這與李世民“勇於有為”的作風有所不同。不過,李淵畢竟還有遠見卓識,“乃悟而止”,命令世民和建成追回已經後撤的部分隊伍。

過了兩天,沈叔安運來糧草,天氣也漸漸轉晴,李淵命士兵曝甲整械,全軍士氣高昂,繞行山麓,避開泥濘,往霍邑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