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聯軍不動,無法抵擋大秦五支擴張部隊,自然無法阻止組成聯軍的國家投降大秦,國家歸順大秦,那些國家聯軍的家眷也都成為大秦的子民,自然不可能再為北海聯軍和大秦作戰。
為了避免各國聯軍反水,北海家族請神殿法師和護法隊控製了各國部隊的首領。如此一來,雖然聯軍不會輕易出現整個國家的部隊反叛的情況,但軍官和神殿的關係自然難免緊張,而士兵得知國家歸順大秦後,也沒有了心情和大秦對抗。
大秦五支北擴大軍進展迅速,二十多天的功夫,就有四個參加聯軍的國家投降了大秦。北海聯軍人心惶惶,而且,就算是沒有被大秦占領的國家的聯軍也同樣是各懷異心。聯軍無力阻止大秦的擴張,就算是現在還沒有投向大秦的國家,歸順也是早晚的事情。
北海家族派出使者親自到各國組織新的聯軍,甚至連中型國家都不放過,但原先聯軍的失敗讓這些國家的軍方根本沒有信心,雖然有二十多個國家的國王不想失去王位而決定參加新的聯軍,但軍方卻動作拖拉,而士兵更是無心作戰。
新聯軍組織的速度因此顯得異常緩慢,而大秦五支北擴大軍的進程卻絲毫沒有減慢,一些國家剛組織調動軍隊,大秦就已經到達邊境,這些國王雖然可能滿心不願,卻也隻有選擇歸降。最終,北海勢力僅是在最後一個超級大國:大吳國聚集了近千萬聯軍。
而大秦五路北擴,先後兼並了三十多個國家,收編了上千萬的軍隊,經過精簡整編後,有五百萬成為了大秦的正規軍。大吳國駐紮了聯軍,大秦部隊卻也並未強攻,而是彙集了六百萬大軍在大吳國邊境,其餘聯軍繼續擴張。
與此同時,在大宇都城駐紮的聯軍處境越來越尷尬,糧食已經消耗殆盡,聯軍各國部隊人心浮動,隨時可以發生大規模的騷亂。而大秦部隊在周邊監視,聯軍卻也不敢隨便異動,但繼續留下隻是坐以待斃,聯軍最終決定回撤到大吳國和新聯軍彙合。
徐三才當然不可能坐視聯軍逃回,經過這段時間,精銳部隊有近百萬傷兵複原歸隊,他在聯軍開始調動之時,就不斷組織部隊層層攔阻,並從兩側和後方騷擾攻擊,遲滯聯軍的行進,再尋機出擊分割敵人。
然而,大秦部隊和聯軍一接觸,就出現了連徐三才都沒預料的情況,竟然有大批聯軍直接投降。原來,這些聯軍都是國家已經歸順大秦的部隊,家人都是大秦子民,自然不會和大秦對壘。其中還有部分將軍,竟將負責監視自己的神殿法師和護法隊人員誅殺。
而配置在各部隊的法師自然也成為了攻擊目標,神殿法師基本是平均分配在各軍團中助戰。此時,分散的法師在受到聯軍攻擊時幾乎沒有自保之力,唯有一些反應快的法師得以乘坐飛行魔獸逃遁,與護法隊彙合。
徐三才見到聯軍的異變,當即命令大秦部隊從佯攻轉為強攻。聯軍內部成建製的部隊反水,不但讓措不及防的聯軍來不及鎮壓,就連保持聯軍的陣型完整也無法做到。聯軍部隊從內部發生混亂,讓原本緊密完整的聯軍隊伍被徹底分割。
直接反水或潰散的聯軍竟占到了一半左右,這變化讓聯軍根本無從及時做出應對。而為了防備聯軍的反叛,神殿的護法隊有五萬平均分配到了各軍團坐鎮,這讓神殿護法隊也隻剩下五萬集中部隊,實力雖強卻也難以扭轉大局。
剩餘的二百多萬聯軍雖然大部分一開始還是打算和大秦一戰,但被十倍數量的大秦部隊分割包圍,就算有神殿法師助戰,也已是無力回天。而大秦準備的大量弓箭手也對神殿法師具有致命的威脅,加之分散到各軍團的神殿成員大量損失,神殿部隊的戰鬥力也是銳減。
見到大勢已去,一開始還在抵抗的聯軍又有近半選擇了投降,剩餘的聯軍雖然在神殿法師和護法隊的配合下全力突圍,但無奈被大秦層層包圍,又都被分割包圍,護法隊所在聯軍雖實力強悍,突破了數道重圍,卻依舊無法脫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