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欹:本字作“攲”,本義是斜、傾、側;又同“倚”。此處是動詞,倚靠之義。“欹枕”是唐詩常用詞彙,如元稹《晚秋》:“誰憐獨欹枕,斜月透窗明。”
⑧邊衣:戍守邊關的人穿的衣服。北周王褒《和張侍中看獵》:“獨嗟來遠客,辛苦倦邊衣。”府兵製時代,士兵的衣服由家人製作寄送。入秋,妻子要為戍邊的丈夫寄寒衣。唐裴說《聞砧》詩,詩題一作《寄邊衣》:“時聞寒雁聲相喚,紗窗隻有燈相伴。幾展齊紈又懶裁,離腸恐逐金刀斷。”宋許棐《寄衣曲》:“蘆花風緊雁飛飛,便寄邊衣也是遲。妾把剪刀猶覺冷,況君披甲枕戈時。”都是寫這一習俗。
⑨春水才深:《三國誌·吳書·吳主傳》:“(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歎其齊肅,乃退。”裴注引《吳曆》曰:“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唐杜甫《南鄰》:“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聲律啟蒙》“春水才深”四字,係嫁接《三國誌》“春水方生”與杜詩“秋水才深”語典而成。
⑩漁父:漁翁。
⑪夕陽半落:古詩文習用語,宋人常用。如丘葵《晚行書所見》:“夕陽半落紅猶在,寒月初升白未勻。”陳允平《一寸金》:“水滿萍風作。闌幹外、夕陽半落。”張孝祥《菩薩蠻》:“吳波細卷東風急,斜陽半落蒼煙濕。”
⑫綠莎:綠色的莎草,泛指綠草地。莎,莎草,也叫香附子,可以入藥。古詩文習用語。唐元稹《和樂天題王家亭子》:“風吹筍籜飄紅砌,雨打桐花蓋綠莎。”前蜀韋莊《睹軍回戈》:“禦苑綠莎嘶戰馬,禁城寒月搗征衣。”
【譯文】
前來對遠去,濃密對稀疏。
燕子飛舞對黃鶯飛翔。
風兒清爽對月兒明亮,露水濃重對煙霧輕微。
經霜的秋菊細弱清瘦,雨後的紅梅飽滿圓潤。
異鄉的道路對水邊的石頭。
天邊的晚霞像舒展的錦繡,早晨的露水像凝結的珍珠。
夏日炎炎,趕路的行人想要斜靠著石頭休息;秋天漸冷,在家的婦人惦記著給戍守邊關的丈夫寄寒衣。
春天的河流才剛漲水,打魚的老翁就沿著長滿青草的河岸駕船遠去;傍晚的夕陽尚未全落,放牧的兒童就趕著牛羊從長滿莎草的原野歸來。
(二)
寬對猛①sup>,是對非。
服美對乘肥②sup>。
珊瑚對玳瑁③sup>,錦繡對珠璣④sup>。
桃灼灼⑤sup>,柳依依⑥sup>。
綠暗對紅稀⑦sup>。
窗前鶯並語⑧sup>,簾外燕雙飛。
漢致太平三尺劍⑨sup>,周臻大定一戎衣⑩sup>。
吟成賞月之詩,隻愁月墮⑪sup>;斟滿送春之酒⑫sup>,惟憾春歸。
【注釋】
①寬:指政策寬容。猛:指政策嚴苛。《左傳·昭公二十年》載鄭子產謂子太叔之言:“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
⑦欹:本字作“攲”,本義是斜、傾、側;又同“倚”。此處是動詞,倚靠之義。“欹枕”是唐詩常用詞彙,如元稹《晚秋》:“誰憐獨欹枕,斜月透窗明。”
⑧邊衣:戍守邊關的人穿的衣服。北周王褒《和張侍中看獵》:“獨嗟來遠客,辛苦倦邊衣。”府兵製時代,士兵的衣服由家人製作寄送。入秋,妻子要為戍邊的丈夫寄寒衣。唐裴說《聞砧》詩,詩題一作《寄邊衣》:“時聞寒雁聲相喚,紗窗隻有燈相伴。幾展齊紈又懶裁,離腸恐逐金刀斷。”宋許棐《寄衣曲》:“蘆花風緊雁飛飛,便寄邊衣也是遲。妾把剪刀猶覺冷,況君披甲枕戈時。”都是寫這一習俗。
⑨春水才深:《三國誌·吳書·吳主傳》:“(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歎其齊肅,乃退。”裴注引《吳曆》曰:“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唐杜甫《南鄰》:“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聲律啟蒙》“春水才深”四字,係嫁接《三國誌》“春水方生”與杜詩“秋水才深”語典而成。
⑩漁父:漁翁。
⑪夕陽半落:古詩文習用語,宋人常用。如丘葵《晚行書所見》:“夕陽半落紅猶在,寒月初升白未勻。”陳允平《一寸金》:“水滿萍風作。闌幹外、夕陽半落。”張孝祥《菩薩蠻》:“吳波細卷東風急,斜陽半落蒼煙濕。”
⑫綠莎:綠色的莎草,泛指綠草地。莎,莎草,也叫香附子,可以入藥。古詩文習用語。唐元稹《和樂天題王家亭子》:“風吹筍籜飄紅砌,雨打桐花蓋綠莎。”前蜀韋莊《睹軍回戈》:“禦苑綠莎嘶戰馬,禁城寒月搗征衣。”
【譯文】
前來對遠去,濃密對稀疏。
燕子飛舞對黃鶯飛翔。
風兒清爽對月兒明亮,露水濃重對煙霧輕微。
經霜的秋菊細弱清瘦,雨後的紅梅飽滿圓潤。
異鄉的道路對水邊的石頭。
天邊的晚霞像舒展的錦繡,早晨的露水像凝結的珍珠。
夏日炎炎,趕路的行人想要斜靠著石頭休息;秋天漸冷,在家的婦人惦記著給戍守邊關的丈夫寄寒衣。
春天的河流才剛漲水,打魚的老翁就沿著長滿青草的河岸駕船遠去;傍晚的夕陽尚未全落,放牧的兒童就趕著牛羊從長滿莎草的原野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