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練強腳力,實際上是個思想意識轉變、作風轉變的問題。在路上心裏才有時代,在基層心裏才有群眾,在現場心裏才有感動。越是信息發達、信息繁雜,越要把實踐和基層當作最好的課堂,把群眾當作最好的老師,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不能懸在半空、浮於表麵。練強眼力,就是要練強發現新聞的能力。要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判斷、善於辨別。“有眼不識荊山玉”,挖掘不到有價值的新聞,原因還是眼力不夠。練強腦力,就是要勤於思考、學會用心,學會望聞問切,“既見人之所見,亦見人之所未見”,工作貴在多想多思,讓腦子動起來、活起來,提高思考能力和抓問題能力,練就撥雲見日的功夫。練強筆力,就是要講究語言藝術,要少一些結論和概念,多一些事實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說教,多一些真情實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鮮活事例。報道老百姓的事情,要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多一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文章。要倡導有個性、有特色的語言風格,力戒千人一麵、千文一麵。

近年來,新聞戰線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既是發揚新聞工作者調查研究好傳統的有效形式,又是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創新載體。要繼續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不斷完善推動這一活動廣泛深入持久開展下去的長效機製,防止一陣風、走過場,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精心組織開展“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活動,推動更多記者深入基層一線深入采訪,用親身經曆講述感動社會的中國故事。要繼續組織開展“新春走基層”“駐村調研采訪”“編輯記者老區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更多新聞工作者把新聞輿論工作的根紮在基層。

(三)文風改進永遠在路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樸素深刻,平實親切,充滿力量,凸顯了肩負曆史重任、腳踏實地奮鬥的精神風貌,為全黨改進文風帶了個好頭。他指出,要堅決克服有些宣傳報道脫離生活、不接地氣、同群眾貼得不夠緊的問題,堅決克服一味迎合市場帶來的低俗化現象。他還批評,麵對火熱的社會生活,一些同誌深入實際不夠,習慣於跑機關、泡會議、抄材料,或借助網絡摘抄拚湊的做法,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曆史經驗證明,文風不正,危害極大。新聞報道如果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穿靴戴帽,充滿八股腔調,不僅會招致群眾的反感,而且會在群眾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親和力。大力糾正不良文風,積極倡導優良文風,不斷增強新聞宣傳的生動性、可看性,努力提高新聞宣傳的質量和水平,已成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練強腳力,實際上是個思想意識轉變、作風轉變的問題。在路上心裏才有時代,在基層心裏才有群眾,在現場心裏才有感動。越是信息發達、信息繁雜,越要把實踐和基層當作最好的課堂,把群眾當作最好的老師,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不能懸在半空、浮於表麵。練強眼力,就是要練強發現新聞的能力。要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判斷、善於辨別。“有眼不識荊山玉”,挖掘不到有價值的新聞,原因還是眼力不夠。練強腦力,就是要勤於思考、學會用心,學會望聞問切,“既見人之所見,亦見人之所未見”,工作貴在多想多思,讓腦子動起來、活起來,提高思考能力和抓問題能力,練就撥雲見日的功夫。練強筆力,就是要講究語言藝術,要少一些結論和概念,多一些事實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說教,多一些真情實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鮮活事例。報道老百姓的事情,要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多一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文章。要倡導有個性、有特色的語言風格,力戒千人一麵、千文一麵。

近年來,新聞戰線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既是發揚新聞工作者調查研究好傳統的有效形式,又是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創新載體。要繼續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不斷完善推動這一活動廣泛深入持久開展下去的長效機製,防止一陣風、走過場,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精心組織開展“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活動,推動更多記者深入基層一線深入采訪,用親身經曆講述感動社會的中國故事。要繼續組織開展“新春走基層”“駐村調研采訪”“編輯記者老區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更多新聞工作者把新聞輿論工作的根紮在基層。

(三)文風改進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