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東道西,歪打正著(1 / 2)

有時候,直接說出目的往往達不到想要的結果。對方在對你傳遞出來的信息進行整理的過程中,往往不會全盤接受,而會進行篩選。如果你說某些事情是不對的,往往他就會偏執地認為是對的,非要跟你擰著來。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每個人作為一個主體,都會有逆反心理,體現在工作、學習、愛情、合作等方麵,如果能巧妙地利用這種逆反心理,就能使對方去做你想讓他做的事。

利用逆反心理,就是要正話反說,聲東擊西,顧左右而言他,先不直接挑明自己的目的,而要讓對方自己鑽到圈套中來。

我讀過前蘇聯心理學家K·普拉東諾夫寫的一本叫做《趣味心理學》的書,在這本書的“序言”裏,作者介紹了本書的基本內容後,特意推薦了其中第193頁的內容,要求讀者馬上去讀。然而,作者緊接著別出心裁地寫道:“現在可別讀第230頁上的故事!”

為什麼不能去看230頁的內容呢?作者沒有說明,隻是下了這個禁令。我非常好奇,便把書翻到了230頁,“禁果分外甜”五個字赫然躍入眼簾。細看內容,作者談的就是逆反心理,說人們對任何強加於自身的東西總會本能地產生抗拒心理,而不管強加的內容是對還是錯,是利還是害。這種現象在人類剛出現時就產生了。為什麼亞當和夏娃要偷吃禁果?並不見得是因為禁果好吃,唯一的理由是上帝禁止他們這樣做。在這一部分內容裏,風趣的作者又像預言家一樣寫道:他深信大多數的讀者在拿到這本書時—定會先翻到了這一頁,原因是他在序言裏寫了這麼一句話:“現在可別讀第230頁上的故事!”

在我大呼“上當”的同時,也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獨運。許多家長和老師及管理人員每每對孩子、學生、下屬產生的逆反心理感到無可奈何,殊不知在古今智者們眼裏,逆反心理正是可供利用的一種現象,一個頗為有趣的話題!

推而廣之,如果漫天的廣告都是“這個產品最好”、“這個產品最棒”,消費者們一定會覺得生產者在吹牛皮,反而不會有強烈的購買欲望。可是有的商家別出心裁,說到“這個產品一定有不一樣的感覺,你信不信?”消費者一看到這樣的廣告就會好奇心大起,肯定會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購買,商家指東打西的策略就有了很好的收效。

逆著別人的思維來,打破常理出牌,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馬鈴薯在法國的推廣就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

法國著名農學家安瑞·帕爾曼切從國外引進了馬鈴薯,但遭到世俗力量的反對:宗教迷信者把它叫做“鬼蘋果”,在做了一段徒勞無功的努力後,帕爾曼切心生—計,他在自己的園子裏種了一大片馬鈴薯,然後說服了國王,請他派遣一隊衛兵來看守,不許他人接近。但衛兵隻是白天值班,晚上就撤走了。到了深夜,被逆反心理驅使的人們禁不住誘惑,偷偷摸摸地溜到這裏,挖走土豆栽到自己的菜園裏,並且以此為榮。土豆種植之風便通過這種奇特的方式迅速擴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