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國珍,元末台州黃岩(今浙江黃岩)人,世代浮海販鹽為業,兄弟五人,也是窮苦人家出身。元朝末年,統治者對百姓的壓迫和管製非常惡劣。當時不管誰家結婚,新婚之夜新娘子必須由元人占有,名曰初夜權。還有每十戶人家才準許用一把菜刀,而且還用鐵鏈鎖在屋柱或井岸上。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所以浙東民謠曰:“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台州也有“洋嶼青,出海精”的謠諺,“洋嶼”,就是洋嶼山;“海精”指方國珍。
後來,方國珍被冤家誣告通寇,被官府追捕。逃到海上後和被逼走投無路的數千百姓劫奪元朝海運皇糧。舉起了反元的義旗,並多次擊退前來圍剿的元兵。方國珍首義反元,比劉福通、徐壽輝等起義早兩三年,比郭子興(後來朱元璋加入)起義早四年。但方國珍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降元了,元朝加封他為行省參政,所以才有了上麵攻打張士誠的一幕。
前有朱元璋,後有代表元朝勢力的方國珍,張士誠惱火了,哪裏有這麼玩的。都是貧苦人家出身,幹嗎我就是被挨打的對象?
本來心情就不爽的他,又聽到了一個噩耗:自知生還無望的張士德最終絕食而死。
既然和不成,張士德的命運可想而知,就是不絕食,朱元璋也不會放過他的。不過,張士德不甘此辱,竟然偷偷讓人告知哥哥:不要同朱元璋妥協,應該投降元軍,同滅朱元璋。
也許張士德當初舉起義旗,隻是為了填飽肚子,否則他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因為當時的元朝已經腐朽不堪。不管他對朱元璋有多大的仇恨,也不應該如此看低這股新興的勢力,而勸說哥哥轉投元朝。
張士德的死對於張士誠部的影響很大,惡化了朱元璋與張氏兄弟的關係。對張士誠這些人來說,因為受不了元朝廷的壓迫而起事,他們最初的目的隻是為了有飯吃。但後來他們學會了保存自己和向外擴張。對元朝廷能打就打,打不過就選擇降,因為被元朝廷招撫後還可以討個官兒來做。
想想弟弟慘死在朱元璋之手,張士誠就一陣心酸,落下淚來。他對朱元璋恨之入骨,投降紅巾軍是不可能的事了。麵對方國珍那氣勢洶洶的水師,又無力可擋,隻能是投降元朝了,也算是了卻了弟弟的一樁心願吧。所以張士誠至死不降朱元璋,而是率領群臣選擇了元朝這課即將傾倒的大樹。
說心裏話,沈萬三希望天下是太平的,因為在太平盛世更容易做生意,不用擔心兵匪禍患。但他生在亂世,隻有夢想太平了。
自己的兩塊根據地打得火熱,生意也不怎麼景氣。可這難不倒沈萬三,因為他天生就是一塊做生意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