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多方麵的,先從經濟層次看。連年的戰亂讓明初的商品經濟受到沉重的打擊,商稅收入也相應地銳減。對於剛剛建立的明朝來說,發展農業經濟是當務之急,自然就沒興趣發展對外貿易了。另外,從財政支出來看,明代實行軍屯製度,軍隊自己生產,自給自足,明太祖曾經自豪地說:“朕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還有,明代的官僚隊伍也沒有宋代那麼龐大,而且明代的官員工資是曆代最低的。所以明代的財政支出比宋代少了許多,不需要用商稅補充財政收入。
也有人認為,是朱元璋的“小農”思想導致了實施海禁政策的這個怪胎的出現。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惟一一個出身赤貧的皇帝,出身田野的他一步登天後,雖然龍袍在身,但他的內心仍然不過是一個“小農”,一個深居帝王宮內的小農。他想恢複一種“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簡樸的農業社會,他甚至想廢除貨幣和商品交易。“自恃中國是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要外國商品”的自大心理讓他出爐了全國海禁的政策。
還有人認為,海禁是為了防禦倭寇的需要。早在明朝初年,就有“倭患”存在。14世紀初,日本進人南北朝對峙時期。大小諸侯們各自割據一方,為爭奪土地與人口,互相攻伐。許多領主和武士們在混戰中失利後,就自發組織起來到中國沿海進行武裝走私並燒殺搶掠。元末明初,從遼東到海南,數千裏的海岸線上,倭寇頻繁出沒。再加上後來發現宰相胡惟庸通倭,企圖裏應外合造反,所以朱元璋決心實現海禁政策。
其實,關於胡惟庸通倭等等,隻是朱元璋的欲加之罪罷了,因為早在胡惟庸案發之前,朱元璋就已經進行海禁了。
另外,元朝大軍遠征日本,因為颶風幾乎全軍覆沒,朱元璋對此印象深刻,所以他還一再告誡子孫不要對海外用兵。對於無法掌控的海洋,朱元璋不僅加強海防,而且還關起門來。在他眼裏,隻有這樣,他的家天下才是安全的,他才能夠完全控製他的臣民。
不過,史實證明“倭寇”的首領及基本成員大部分是中國人,即海上走私貿易的商人。因為朝廷的海禁政策斷送了他們的財源,所以才冒險到運用武力和國家機器對抗。可以這樣說,是海禁釀就了大規模的海盜集團。
關於朱元璋海禁的具體原因,眾說紛紜,也許還會有新的說法。但這段曆史讓我們遺憾萬分。當代學者晁中辰就這樣說:“如果宋元時期這種海外貿易的勢頭得以保持並發展下去的話,中國曆史的麵貌將會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樣子。可惜的是,這種勢頭在明代發生了逆轉,從而對中國曆史進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我們知道,沈萬三是靠海外貿易發家的,他嚐到了其中的甜頭,也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
現在海禁政策給他當頭來了一棒,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明朝的海禁比元朝的嚴厲多了,沒有一點兒投機取巧的機會,如果還想海外貿易,隻能披上海盜的外衣。所以沈萬三的船隊擱淺在港口,成了一堆廢木頭。而他加工生產的絲綢運不到國外,國內又供大於求,所以成堆地積壓在倉庫裏。
沈萬三真搞不懂這個放牛娃皇帝為什麼有錢不賺,偏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從商人的角度來看,朱元璋海禁與人於己都沒有丁點兒好處,簡直就是一個傻子的做法。隻有解禁,恢複並鼓勵海外貿易才能立國富民。不管是為了勞苦大眾的幸福,還是為了個人的利益,沈萬三都覺得自己有義務去勸諫朱元璋取消海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