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山藥削皮,洗淨,切塊;胡蘿卜削皮,衝淨切塊;雞腳剁塊,放入沸水中滾燙,撈出衝淨。”
“第二步,雞肉、胡蘿卜先下鍋,加水至蓋過材料,以武火煮開後轉文火慢燉一炷香的時間。”
“第三步,加入山藥轉大火煮沸,轉小火續煮一盞茶的時間。”
“第四步,加鹽調味即可。”
“另一種做法,首先,雞宰殺後,清理幹淨腹腔,剁成小塊,蔥薑洗淨,薑切片,蔥打成蔥結。”
“其次,切好的雞塊放入鍋中,加入足量冷水,燒開,撇去浮沫,加入一湯匙料酒,放入薑片蔥結。”
“接著,煮開後轉小火,加蓋,慢燉大約半個時辰。”
“最後,山藥去皮切成小塊,加入鍋中,繼續加蓋燉一盞茶的時間,枸杞用清水衝洗下,開蓋加入,繼續加蓋燉一盞茶的時間,開蓋加鹽調味即可。”
“除此之外,就是需要注意的兩個點了。煲湯,中途不要加水,講究“一氣嗬成”。因這樣會使湯水溫度突然下降,肉內蛋白質突然凝固,再不能充分溶解於湯中,便有損湯的美味。所以材料入鍋後要一次加足量水,中途不再加水。”
“枸杞不能太早加入,應在起鍋前五到十分鍾加入,太早加入,會影響枸杞的藥性。”
枸杞在華夏的曆史還是蠻長遠的,這個名稱最早見於《詩經》。
在華夏枸杞有很多民間叫法,如苟起子、枸杞紅實、甜菜子、西枸杞、紅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紅耳墜、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在寧夏枸杞主產區,農民們習慣稱呼枸杞為“茨”,茨即蒺藜。這是由於野生枸杞與蒺藜相似,常被混采作燒柴,在民間把“茨”當作枸杞的俗名叫慣了。
盛溏時代,據說有一天,絲綢之路來了一幫西域商賈,傍晚在客棧住宿,見有一女子斥責一老者。
商人上前責問:“你何故這般打罵老人?”那女子道:“我訓自己的孫子,與你何幹?”
聞者皆大吃一驚,原來,此女子已200多歲,老漢也已是九旬之人。
他受責打是因為不肯遵守族規服用草藥,弄得未老先衰、兩眼昏花。商人驚詫之餘忙向女壽星討教高壽的秘訣?
女壽星見使者一片真誠,便告訴他自己四季服用枸杞。後來枸杞傳入中東和西方,被那裏的人譽為東方神草。
長孫皇後聽完了李祐的話後,點頭回道:“好的,我基本都記下了。齊王殿下懂得真多,連這烹飪之道都如此擅長,真想跟教你的那位世外高人見一見啊。”
現在大家都以為李祐的一身本事是由一位超級厲害的世外高人傳授的,然而他們想象不到這些都是李祐靠係統學來的。
畢竟天選之子,開了金手指的大掛壁啊!
“第一步,山藥削皮,洗淨,切塊;胡蘿卜削皮,衝淨切塊;雞腳剁塊,放入沸水中滾燙,撈出衝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