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在全麵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係複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麼?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2013年11月12日),《求是》雜誌2014年第1期
推進改革膽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穩。膽子大不是蠻幹,蠻幹一定會導致瞎折騰。對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可以提出總體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來還是要穩紮穩打,通過不斷努力逐步達到目標,積小勝為大勝。這就叫“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治大國若烹小鮮。”我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下一步改革將不可避免觸及深層次社會關係和利益矛盾,牽動既有利益格局變化。全麵深化改革涉及麵廣,重大改革舉措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慎之又慎。在越來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來越大,麵對的暗礁、潛流、漩渦可能越來越多。現階段推進改革,必須識得水性、把握大局、穩中求進。實踐告訴我們,有的政策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有偏差,要扭轉回來很不容易。我們的政策舉措出台之前必須經過反複論證和科學評估,力求切合實際、行之有效、行之久遠,不能隨便“翻燒餅”。否則,失之毫厘、謬以千裏。當然,穩妥審慎,不能耽誤了必須推進的改革。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方法。實踐中,對必須取得突破但一時還不那麼有把握的改革,就采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先行試點,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勇於開拓,取得經驗、看得很準了再推開。有些國家搞所謂“休克療法”,結果引起了劇烈政治動蕩和社會動亂,教訓是很深刻的。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都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當然,摸著石頭過河也是有規則的,要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律來辦,在實踐中再加深對規律的認識,而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全麵深化改革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涉及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對涉及麵廣泛的改革,要同時推進配套改革,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麵改革措施相互牽扯,甚至相互抵觸,全麵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即使勉強推進,效果也會打折扣。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我們要統籌謀劃深化改革各個方麵、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推動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要堅持整體推進,加強不同時期、不同方麵改革配套和銜接,注重改革措施整體效果,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整體推進不是平均用力、齊頭並進,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形成改革合力,最終要體現在各項改革舉措協調共振上。政策不配套,實踐當中必然疙疙瘩瘩,也就談不上形成合力。要深入研究各領域改革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耦合性,深入論證改革舉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共振效果。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人心齊,泰山移。凝聚共識很重要,沒有廣泛共識,改革就難以順利推進,也難以取得全麵成功。現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凝聚改革共識難度加大,統籌兼顧各方麵利益任務艱巨。這就更需要我們下功夫去凝聚共識。要做好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工作,加強對改革的正麵宣傳和輿論引導,及時回答幹部群眾關心的重大思想認識問題,為順利推進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從曆史經驗看,凝聚共識對改革能否成功至關重要。曆史上,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宋代的王安石變法,明代的張居正變法,在當時曆史條件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於當時君主專製的政權性質和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各種利益關係錯綜複雜,加之統治集團內部盤根錯節、相互傾軋,改革觸動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他們的變法都遭遇了強大阻力,甚至弄得自己身敗名裂。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是有改革觀念的一個人。清代末年,社會矛盾積重難返,大局變革勢在必行,各種觀點沸沸揚揚,各種人物粉墨登場,搞得莫衷一是,張之洞感歎道:“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製變之術,不知本則有非薄名教之心。”說的就是因把握不好守成和變革的分寸形成共識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