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提倡經濟建設,中國人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形成階層分明的社會等級,這是我們社會主義大家庭決不允許的。表現在製度上,就是中國經濟體製不完善,尤其是競爭機製和稅收製度上,與世界先進國家有明顯的落差。在中國,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但這目前還隻是一句口號,經濟的發展明顯破壞了社會製度的建設步伐。中國社會科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得出的結果是中國的社會建設比經濟建設起碼要落後十五年。
在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嚴重脫節的情況下,中國人要尋找幸福是很困難的。世界各國對幸福的研究已相當深入,但都沒有得出一個統一的、科學的、相對穩定的結論。就中國人來說,幸福就是一種生活體驗。從古代孔子的著作《論語》中,我們能看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之說。患,苦也。關於“苦”,這完全是人心理上的體驗,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結合今天的情況看,中國人已被物質主義生活束縛了幾十年,而物質是最不能耐受感情的。當國人產生與“審美疲勞”類似的心理感受時,物質生活顯得非常低俗,並表現出它醜陋的一麵。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就必須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物質隻要適可而止。但今天的社會現狀時,國家依然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
貧富分配不均對國人幸福的影響非常之大。就專業角度來看,貧富差距拉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直接導致的。但經濟的確是社會的基礎,它會深刻影響政治和文化。就政治層麵來說,它會影響國家的綜合實力,進而使決策者改變社會管理模式,深刻影響到國人的生活;就文化方麵來說,經濟發展太快,會導致浮躁文化的產生,壓抑正統高雅文化,從個人到製度兩方麵影響社會。其實,經濟發展快是一種好現象,但人的因素會影響其健康狀況。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個人,所以,也不會有十全十美的經濟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看到社會殘酷的現實,產生種種不和諧的思想。在行為沒有證明它們之前,經濟並未走出軌。一個上升中的經濟體,其中往往帶有超強的競爭和道德的缺失。當一個人看到另一個比自己實力弱的人比自己生活得好時,他的內心會產生強烈的刺激,並認為社會對他不公,更不必說產生幸福了。通過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社會不公是殺死社會國人幸福感的最大殺手。在一個理想的社會內,有能力的人獲得的成就會很大。相應,能力差的人總是弱不禁風。有一些實踐主義者認為,這隻能停留在理論上,現實根本無法實現。但是,今天的世界已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在地球兩端的人,同樣可以通過語音視頻互相問候。以此為背景,社會關係及人際關係都走向透明化、純潔化。“能者盡其才”成為可能。因此,理想的社會今後也能實現。那時,社會成員大部分會感覺幸福美滿。
由於提倡經濟建設,中國人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形成階層分明的社會等級,這是我們社會主義大家庭決不允許的。表現在製度上,就是中國經濟體製不完善,尤其是競爭機製和稅收製度上,與世界先進國家有明顯的落差。在中國,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但這目前還隻是一句口號,經濟的發展明顯破壞了社會製度的建設步伐。中國社會科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得出的結果是中國的社會建設比經濟建設起碼要落後十五年。
在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嚴重脫節的情況下,中國人要尋找幸福是很困難的。世界各國對幸福的研究已相當深入,但都沒有得出一個統一的、科學的、相對穩定的結論。就中國人來說,幸福就是一種生活體驗。從古代孔子的著作《論語》中,我們能看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之說。患,苦也。關於“苦”,這完全是人心理上的體驗,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結合今天的情況看,中國人已被物質主義生活束縛了幾十年,而物質是最不能耐受感情的。當國人產生與“審美疲勞”類似的心理感受時,物質生活顯得非常低俗,並表現出它醜陋的一麵。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就必須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物質隻要適可而止。但今天的社會現狀時,國家依然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