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彙輯這本小書時,心裏很是惶恐,就像一個未過門的媳婦初次去見公婆,不知別人是怎樣挑剔。但我又覺得如果有一個檢視自己的機會也好,對自己會是一種鞭策,一個提醒,天命不可違,須快馬加鞭才行。同時,東鱗西爪,連自己都不知道將這些小文章放到何處去了,能彙編在一塊,也免得以後再翻箱倒櫃。踏進出版界前,我主要是創作一些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客串一下作家作品研究是讀了大學後的事,收錄在本書第一篇的即是我大學畢業時的論文,到出版社當編輯後又加以了補充,後來發表在河南社會科學院的院刊上。有了這次成功的嚐試,我每編一本稍好些的長篇小說,我就寫一篇評論,後來對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幾本書及其相關作家作品也開始關注了。遺憾的是,中途我去做行政事務,創作及研究都擱置了。但塞翁失馬,這便有了本書的第二輯上的部分文章,因為我還沒有離開本行,依然是出版行政管理。那時本來結合工作也寫了不少短文,發表在自己辦的內部刊物上,但由於太聯係實際上,現在看來缺少理論色彩,我隻選了兩篇放在第二輯的後麵。但這給了我關注出版發展的習慣,回到出版社當負責人後,承蒙我省出版界領導及熱愛出版科研的同誌的鼓勵,也由於工作需要,我斷斷續續寫了點工作劄記,這些文章嚴格來說缺少理論色彩,隻能算是工作體會,我想,這些體會也許有些共性,如果對後來者少犯些如我等的錯誤有幫助,也算是我的貢獻,所以我將其也收錄在第二輯中。第三輯是我寫的序與跋,或者是書與人的故事。這少量的序與跋及書背後的故事對於讀者了解作家及作品或許會有些幫助,加上不少確實是我的真實感受,我自己現在讀來都有些感動,所以也放在這裏。出版界是一個消蝕人的創造性的地方,特別是當一個國營的出版企業的頭頭,如果還有些工作熱情的話,更加要陷於繁瑣的日常事務中。如果自己經常給自己找一些借口,寫作就會變得更為艱難。我曾經幾年沒有寫什麼東西,現在想起就感到汗顏。人生不滿百,沒有分身術,得到的同時也就在失去。當然,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而言,我常常會產生一些寫作的衝動,但上了班,雜事纏身,回了家感到十分疲憊,寫作的欲念隻好放在一邊。這樣,我隻好靠回憶過去的寫作生涯來寬慰,我隻好做一個編書匠,或者和大家一起商量,決定一本又一本書的出版事宜。雖然我自己沒有寫什麼,但看著一本又一本散發著墨香的圖書放在案頭,有時候,我仿佛也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文藝理論上叫“托物言誌”,作為一個出版人,我也算是樂在其中了。不過,我想,如果工作和生活還是目前這樣一帆風順,即使組織上需要我還擔什麼擔子,工作之餘,我還會撿起筆,繼續寫下去的,不管寫得質量如何。何況,生活是美麗的,對於我這種骨子裏喜愛舞文弄墨的人,寫作更是一種快樂。我願意讓快樂永遠伴隨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