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對道教的態度,更使它的處境有如雪上加霜。乾隆皇帝即位才幾天,就讓為雍正煉丹的道士卷了鋪蓋,並且說,雍正爺知道道教所謂爐火修煉這一套,都是不可相信的。之所以找了幾個道士來,讓他們在西苑空閑場所煉丹,也就是想看看他們到底有多大能耐,能弄出個什麼結果來。這幾個人都是些市井無賴,養著他們也就跟養幾名戲子差不多,不過是當作消遣遊戲的玩藝兒罷了(見《清高宗實錄》卷一)。乾隆年間,有大臣上奏,說“道流卑賤,不宜濫側朝班”,於是就將已失去“天師”頭銜的龍虎山正一嗣教真人進京朝見皇帝的資格給取消了,連他們的官品也再次從正三品降到正五品。
道教衰落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麵、很複雜的。嘉靖時期那幾個圍著皇帝轉的道士,一派烏煙瘴氣,在士大夫心目中成了騙子無賴;龍虎山天師們的腐化墮落,又使它的社會聲譽一落千丈;加上此時道教理論和實踐方麵又“內囊”已盡,不能吸引民眾。這些固然都是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但恐怕還不能說是根本原因。
道教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逐漸衰落,首先表現在,這時的道教在教理教義方麵全然沒有新的發展。明清時期也有一些道教著作談仙佛合宗,談修煉丹道,注釋前人理論著作等等,但多是重複前人思想,沒有新東西。其次,在宗教實踐活動上也是老套套,沒有創新。再次,著名道教人物寥若晨星,可說也是道教衰微的表征之一。
意思是說佛道二教的衰落已經不可挽回,雖然它們很荒唐,也用不著去管了。留著還是一種點綴,寫詩作畫多了素材。
曆史地看,從元中後期起,道教就開始江河日下了。兩次焚毀道經的打擊,雖說主要針對北方的全真道,並沒有使整個道教從此一蹶不振,但已使它元氣大傷。全真道講清心寡欲,養性全命,用這一套來勸誘和化導俗人,給人的感覺比較高雅超逸,有理論色彩,適合士大夫階層的口味。元中後期,因為跟佛教論爭失敗,並經受焚經打擊,其社會地位和影響日趨衰微。
正一道曆史上一直很得統治者的寵信,全真倒黴,但龍虎山天師還能得到皇帝的恩寵。但在社會上的印象中,正一天師們好像隻會搞齋醮符籙、請神捉鬼這一套。元代雜劇《張天師斷風花雪月》,講月中桂花仙子與秀才陳世英相愛,因一時不能相聚,陳世英相思成疾,他的叔父請龍虎山37代天師張道玄幫忙,張天師使用符咒印劍全部看家本領,終於請出神將,捉了桂花仙子。巫術祈禳這一套,利用的是人們的迷信心理,在社會下層特別有市場,因而也就上不了高檔次。道教光靠正一道勉強支撐局麵,怎能長久!
到了明清時期,道教更是每況愈下。雖然由於個別皇帝的特別喜好或個別傑出道教領袖的出現,道教有過有如回光返照般的光彩時日,但多好景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