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曆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以圖複國的故事,千百年來世代流傳,可謂家喻戶曉。而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為了越國的光複強盛而忍辱負重的傳說,更是給吳越春秋這段波詭雲譎的曆史增添了許多悲情的色彩。
因而,尋找越國王陵,一睹勾踐真麵目,就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夢想。浙江紹興印山大墓的發現給了人們意外的驚喜。
大墓初顯崢嶸
在浙江紹興縣蘭亭鎮木柵村附近,有一座原本不起眼的小山崗,因其高聳似印,故名印山,山頂明顯聳立有一人工堆築的大型封土墩。20世紀80年代初,考古工作人員在印山之巔的被破壞斷麵上,發現有人工堆築遺跡,與《越絕書》中關於“木客大塚”的記載頗為相似。初步判斷此處可能為一座越國大墓。此後,紹興縣將印山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腹中是否深藏著一座古墓呢?一時間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和興趣。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了盜墓者覬覦的對象。1996年4月5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幾位專家再次來到印山考察,當他們登上印山,眼前的景象令他們大吃一驚:滿地狼藉,四周散落大量盜挖出來的青膏泥,雜有木碳及槨木碎片。三個盜洞呈一字形排列,觸目驚心。盜洞各長1.5米,寬0.60~0.70米,東西兩個各深7~8米,中間一個竟深達15米。
印山大墓被盜了!
浙江省考古所在紹興召開緊急會議,並馬上向省文物局報告。4月6日,浙江省、市有關領導、考古專家一行30多人趕赴紹興現場。紹興縣文保所所長梁誌明腰係繩索沿最深的盜洞下至15米處,發現數根大木頭,顯然,盜墓者已進入墓室。鑒於盜墓活動猖獗,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對印山墓的搶救性發掘工作於1996年9月1日揭開了序幕。
氣勢恢宏越王陵
印山係人工堆積而成,占地10多萬平方米,氣勢恢宏,規模巨大。考古人員首先將大墓的封土清理幹淨,約計清理1萬立方米土方,差不多將整座印山頂都掀掉了。清完封土之後,整個墓葬的輪廓已完全顯現出來。
大墓墓坑全部從山頂岩層中向下挖鑿而成,平麵呈東西向長方形,南麵坑壁曾經坍塌,坑口長46米,最寬處19米,最狹處14米。墓道在墓坑東壁正中,與墓坑連接共同構成“甲”字形的平麵布局,墓道全長54米。墓坑是在天然山岩上開鑿而成,堅硬的山岩被削整得平整如壁。站在這恢宏的墓坑前,可以想象當時工程之浩大,不由得為這宏大的氣勢所震懾。
考古工作者在印山四周還發現了保存十分完好的四條“隍壕”。四條呈直角形的壕溝十分規則地分布在大墓四角外圍,從高處俯瞰清晰可見,壕與壕之間,留有四條通道。“隍壕”長達百米許。按照古代墓葬製度,隻有在王陵周圍才允許挖掘“隍壕”。顯然,能在“隍壕”的護衛中安寢者,其身份絕非常人。這一發現給發掘者帶來一份驚喜。墓葬恢宏的氣勢,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墓,在全國尚不多見。陝西的秦公大墓,規模庶幾近之,已發掘了近10年,印山大墓初露端倪,宛若一道亮光,為人們的種種猜測提供了佐證,“隍壕”的發現為“王陵說”又增添了有力的證據。人們帶著更強烈的興趣關注著繼續進行的發掘。
1997年3月開始後的4個月中,墓坑內2萬餘方填土被清理掉,墓道的清理工作也已完成。終於,中國南方最大的古墓露出了真實的麵目:墓室均用巨大的長方形木構築而成,呈狹長條兩麵斜坡狀,橫斷麵為三角形,現存結構大體完整。墓室規模巨大,內長33.4米,外長34.8米,內底寬4.9米,外底寬6.7米,現存室內高度4.7米,複原高度在5.6米左右。墓室的構築方法是,先用長方木橫向平鋪出墓室底麵,再在底麵兩邊用長方木緊密排列互相斜撐而成,卻不用樣卯結構,頂部壓蓋大體呈半圓形的圓木。墓室內分前、中、後三室,各室間設有門檻,門檻上方有門梁,據分析,原先在門檻和門梁之間設有木板隔牆,三室的底麵略有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