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馬王堆概況
馬王堆地處湖南省長沙市東郊,出長沙火車站往東走,過五裏牌約1000米處,在廣闊的田野中偏北方有一處雙土堆———形似一個大馬鞍,這就是世界聞名的馬王堆。方圓約200米,因形似馬鞍,故從前叫馬鞍堆。後來傳來傳去,產生音變,就說成馬王堆了。
馬王堆共有兩個大土堆,成東西向排列,相距23米。東邊的堆下葬著一號和三號墓;西邊的堆下葬著二號墓。1951年的冬季,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帶領一批考古人員來到長沙進行田野發掘,這兩個大土堆自然在考察之列。夏鼐先生當即斷定是漢墓群。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並向廣大軍民發出“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湖南省省軍區醫院從戰備需要出發,經過一番策劃,決定在兩個土堆(他們認為是兩座山)下麵建一個地下病房。雄心勃勃的地下工程一開始便受到了古人冥冥之中的“幹預”,東邊的巷道掘進不到10米,便遭遇嚴重塌方,無法繼續施工。
他們找來鐵棒四處探查。突然間,從鐵棒穿透的小洞裏冒出一股氣流。人們以為地下是一個空洞,便用水去澆灌。豈料氣體壓力很大,水被氣流噴起。抽煙的人用火去點,氣流頓時燃起了藍色的火苗。大家十分驚異,不知這裏麵是什麼怪物。
趕緊向上級報告,電話到了省軍區後勤部,又轉到了湖南省委。電話在長沙城裏輾轉了3天,才轉到省博物館。副館長侯良一聽便焦急起來,趕緊約了一個人一起騎著自行車趕到馬王堆。
到現場一看,不少人還在洞口點火抽煙。火苗燃了三天三夜沒有熄滅。
搞過考古的同誌都知道,這就是神奇的火洞子。什麼是“火洞子”呢?是如何形成的呢?專家解釋說:在古代,人們把火洞子歸結為蒼天或者鬼神的意誌。現代則一般認為是地下墓室封閉完好積久多時,由有機物分解產生的沼氣。所以,凡是有火洞子的墓室,裏邊的隨葬品一定會保存得很好。這也是考古人員所期望的現象。火洞子雖說不是千載難逢,但是也很難得碰上一個。至少當時在長沙,已經有幾十年沒有見過了。
侯良從醫院借來氧氣袋準備收集氣體。然而,因為燃了三天三夜,氣體已經非常微弱,幾經嚐試,未能收集成功。
侯良先生遺憾地說:“這畢竟是馬王堆漢墓科研工作中的一大缺憾。”
馬王堆漢墓發掘紀實
當時湖南省委決定發掘馬王堆古墓,報告送到國務院後獲得批準,並由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撥款8000元經費支持這項計劃。
1972年1月14日開始了馬王堆一號古墓的挖掘工作。
因為地麵有4.5米高的封土堆,一開始用推土機推走一部分封土。當方形的墓口暴露後便開始采用人工挖掘。市區調來了20多個待業人員,有老有少,勞力不強。博物館內去除下放農村的,剩下的隻有40多人,再除去老弱勤雜人員,平均每天隻有30多人自帶工具早出晚歸,來回走五六千米路去馬王堆參加艱苦的發掘工作。每天補助3兩糧(150克),補助費兩角。
經過一段時間挖掘,深邃的墓穴終於出現了。再往下,周圍是四層台階,每層台階的高度和寬度都是一米左右,每下一層台階,墓口四周就各收縮一米,非常奇妙。
雨天挑土走在又窄又滑的跳板上,著實讓人擔心。後來在跳板上綁草繩,撒爐灰,才稍有好轉,但進度十分緩慢。發掘人員站在墓坑內,仰望四周土牆筆立,令人生畏。當時有人戲言“搞不好我們大家都要殉葬了”。
為加快進度,博物館向學校求援,長沙的10多所高校和中學,先後出動了1500多人參加發掘工作。長長的“人工傳輸帶”,把墓坑的土一筐一筐地往外傳。黏糊糊的泥巴粘滿了竹筐,而且越積越厚,打也打不掉。人們就用手去摳,竹篾常常刺破了手指,鮮血滲入了黏糊糊的泥巴。工程的艱苦可想而知。人們應當記住這悲壯的場麵。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象,當年墓棺下葬的偉大。古人為後人留下了豐碑。
1973年11月中旬,長沙東郊馬王堆的考古發掘工地上熱鬧異常,位於一號漢墓南邊的三號漢墓正在開工發掘。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科學考古發掘工作。為了取得完整的科學資料,在發掘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令人難忘而有趣的事。
由於馬王堆一號墓的發掘,出土了麵目如生的女屍和上千件的精美文物,引起了國內外的轟動,因而對二、三號漢墓的發掘,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有的盼能再出土一具完好的古屍,以深化對古屍的研究;考古人員則希望多出一些失傳的古籍或其他新奇的文物,以更好地研究漢代的社會曆史。為了探討古屍保存之謎,棺液中是否有意加入了防腐藥水?或者這些棺液是由屍解水和棺外的氣相水分子滲入凝聚而成?因而要求能在開棺之前就能鑽孔取樣,立即進行化驗。為此,專門研究設計製作了一個儀器,在內棺的東南角鑽孔,在開棺之前就取得了未曾與棺外空氣接觸的氣體和棺液樣品。後來由於內棺密封不嚴,屍體已腐爛隻存骨架,故這些樣品的化驗結果的研究價值不大了。但這種設計對今後類似的考古發掘仍是很有用的。
經過20多天的緊張發掘工作,到12月中旬,三號漢墓中的填土、白膏泥、木炭均已挖出,木槨上露出了一幅25平方米的完整竹席,揭去竹席,杉木槨蓋板呈現金黃的顏色,揭開三層蓋板之後,木槨的四個邊箱裏,擺滿了千餘件隨葬物品,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但邊箱有1米多深,無地插足,人不能下去,如何把這些文物完好地取上來,仍是一個難題。各路來的專家多,辦法也多,棺室西壁懸掛的大幅帛畫,由北京故宮博物院來的老專家張耀選等同誌細心地剝了下來;邊箱中的文物,也由有幾十年從事考古發掘工作經驗的老師傅們一件件完好地取了上來……隻有西邊箱北端有堆竹簡,共有400多技,由於編綴的繩子已經腐朽,竹簡已散亂在一些漆器上麵,為了要保持原來的編綴順序,便於今後研究,就要按竹簡現狀整個地提取上來,誰能解決這一難題呢?業務組負責人正在為難之際,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來支援的對保護文物有“智多星”之稱的王振江同誌自告奮勇承擔了這一任務,隻見他蹲在槨板上,拿著自製的許多精巧的工具,在散亂的竹簡交叉處用細線係起來,僅一個多小時,這400多枝竹簡就按原狀連成了一個整體,並提了上來,大家都甚為高興,不約而同地稱讚老王同誌的豐富經驗和巧妙方法。
1974年1月13日,長沙大雪紛飛,北風呼嘯,馬王堆考古發掘工地卻人聲鼎沸,熱氣騰騰,二號漢墓的發掘進入了最後清理階段。此墓墳堆同墓主人的妻子的墓(一號墓)一樣高大,但墓坑卻小得多,形狀也特殊,上半部為橢圓形,下半部作長方形,由於白膏泥使用不均,密封不好,加上多次被盜,棺槨早已腐朽,僅存底板,隨葬物品也多已腐蝕,或被壓碎。墓壁已出現多處險情,必須抓緊清理完畢。省委書記、領導小組組長李振軍同誌冒著嚴寒在現場親自指揮,鼓勵大家善始善終完成發掘任務。前來支援的解放軍同誌和省機械化施工公司的同誌們也都抱著很高的熱情在各自的崗位上工作,並盼望能出土新奇的寶物。可是出土的漆器、陶器全是碎片,屍體和絲織品連痕跡都看不到了,大家十分掃興。不久,考古工作人員從邊箱的汙泥中摸出了銅鼎、錯金弩機、玳瑁卮杯等重要文物,特別是發現了“利蒼”玉印和“"侯之印”是龜紐銅印。“"侯之印”是利蒼被封侯的爵印,是由漢王朝中央頒發給列候的,印應為“金印紫綬”,因要傳給下一代",故隨葬的這件爵印是用銅鑄成,是專為隨葬而製作的明器,僅外表貼附有些金箔,以表示“金印”罷了。有了這兩顆印章出土,對正在爭論不休的馬王堆漢墓的墓主和年代問題,一下子都可解決了。一號漢墓是所謂“雙女墳”(即長沙王劉發的母親唐姬和程姬的墓)說,是第二代或第三代侯之妻的墓說,均可否定,可以確定這三座漢墓分別是第一代"侯利蒼,及其妻子和他們兒子的墓。但按《史記》、《漢書》記載,利蒼死在“長沙丞相”任上,應該還有一顆“長沙丞相”的官印,雖經反複尋找,仍無蹤影,後來發現棺槨底板已裂開寬至2~3厘米,印可能從這些縫隙中漏下去了。於是決定把棺槨底板吊上來之後,把墓底的淤泥全部運回博物館,經用水衝洗,終於把“長沙丞相”這顆官印衝洗出來了,也是一顆龜紐銅印,因為原物金印要傳給長沙丞相的繼承者醴陵侯越。由此證明《史記》、《漢書》中關於利蒼曾封為"侯,並曾任長沙丞相的記載是完全正確的,所不同者,《史記》中“利蒼”的“倉”少了一個草頭,《漢書》中把利蒼誤為“黎朱蒼”了。
古屍為什麼能保存2000多年而不腐
經過2000多年保存下來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古屍,是一具非常罕見獨特的屍體。她外形完整,軟組織富有彈性。體重34.5千克,內髒雖有幹縮,但外形完整、柔潤……
令人們感到驚訝的是,該女屍不僅體形完好,全身柔軟,而且肌肉居然仍富有彈性,用手指按下去後放開,凹下去的肌肉和皮膚又會慢慢地起來,恢複原狀。淺黃色的皮膚,烏黑的頭發,眼睫毛依然清晰可見,左耳薄薄的鼓膜仍然完好。腳趾的趾紋和皮膚的毛孔也仍然清晰可見。四肢可以彎動。用防腐劑進行體內注射時,肌肉隨即鼓起,然後又逐漸擴散,竟和活人注射沒有差別。在電子顯微鏡的觀察下,各種組織的切片中以膠原纖維保存特別好,幾乎和新鮮屍體無異。
有趣的是,女屍是一雙大腳,和現在的女人的腳差不多,說明漢代的女人並不裹小腳。
這一考古新發現曾轟動了世界,怪不得有言過其實的傳說謂“老太婆”、“容貌如生”、“形如剛死”,甚至有港澳同胞問道“為什麼不搶救呢!”
其實古屍並不是未腐敗,而是腐敗到一定程度被中斷而保存下來。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具“巨人觀”的女屍,就是墓主人死後早期腐敗的現象。
人死之後,由於缺氧氣,細胞發生自身溶解並導致組織自溶,屍體內的細菌與屍外來的細菌在屍體內急劇繁殖,並分泌大量的分解有機物(如蛋白質等)的酶,而引起屍體腐敗。腐敗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體,擠壓全身的組織內髒器官,使全身腫脹,張口、伸舌、眼球突出、肛門脫出……法醫學稱這些早期腐敗的現象為“巨人觀”。如果死者是孕婦發生了“巨人觀”,氣體壓力可能將胎兒擠出陰道,叫內分娩。當然這具50多歲的"侯夫人不存在這些問題。
既然細菌能引起屍體腐敗,為什麼屍體不徹底腐爛而又保存完好呢?
屍體腐敗,必須有腐敗菌的參與。而腐敗菌的生存、繁殖或死亡,同溫度、濕度、氧氣的有無、酸堿度、營養物質等密切相關。要防止屍體腐敗,除了化學藥物或物理方法來殺滅細菌外,改變腐敗細菌的生存條件也可以停止腐敗。我國西漢時代的勞動人民,采取了深埋密封等措施,使得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物理和化學的條件不利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因而在屍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自溶腐敗之後,及時地製止了腐敗的滋長,形成了無菌的環境而使屍體保存下來。
據考古學家查證,可能古人用香湯和酒給屍體沐浴(抹澡),使屍體去穢、“香美”,還有一定消毒作用,並在入殮時噴灑了酒。棺液化驗出乙醇(0.11%)和乙酸(1.03%)等,但棺內放酒浸泡屍體未見於我國曆史記載。沐浴之後的屍體用絲麻織物緊裹達20層之多,不但隔絕蠅蟲接觸屍體而且把棺材填滿,造成棺內空氣極少,外麵又套上密封條件很好的三層棺。諸棺蓋封口都用漆封粘,屍體在密封的條件下,棺內的少量空氣很快被早期腐敗的屍體消耗盡,形成缺氧條件;棺外的槨室內存放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食物等的腐敗、消耗墓室內的氧氣,腐敗菌在這樣極其有限的空氣條件下生存隨著氧的耗盡而自身延緩或停止繁殖生長,或死亡,或以芽胞形式停止生長(屍體的肌肉、肝、腎發現大量細菌芽胞),無氧環境抑製了嗜氧菌的生長,而厭氧菌卻繁殖起來,繼續對屍體起腐敗作用,但它由於自身的代謝產物日益積累增多,反而抑製厭氧菌的生長,厭氧菌最後也死亡了,腐敗也隨之停止。
為說明墓室缺氧,我們還介紹一則有趣的小旁證:在啟棺當時,在隨葬品中發現了五隻小昆蟲(三頭鉤紋皮蠹幼蟲和兩頭米象成蟲)的完整屍體。這些昆蟲也是2100多年前伴著隨葬品活著入葬的。在墓室裏,有空氣有濕度有營養維持生活,為什麼昆蟲會死亡呢!很顯然是空氣被耗盡,昆蟲窒息死亡。這說明墓室內形成缺氧後,腐敗過程延緩、停止了。
屍體停止腐敗,已腐敗的部分當然不能恢複,已形成的張口、伸舌、突眼、脫肛也不能複原,而沒有腐敗的組織被保存下來,仍然維持著器官內髒乃至全身的形狀,這些組織保存最完好的是“結締組織”,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超微結構十分豐富、接近新鮮狀態。
為了保證墓室密閉,墓室的周壁用厚厚的白膏泥構築,並防止地下水滲入。這樣屍體在深埋20米的地下,維持著低溫、恒濕密封、避光、又無大地震的恒定條件下,保持了2100多年。如果這種恒定條件遭破壞,屍體就不能保存下來,例如同樣是埋在馬王堆上的二、三號墓是呂後至漢文帝時期入土的,其地理條件一樣,墓葬措施也大體相同,但二、三號墓被盜或墓室密封不嚴,而引起屍體腐敗。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在棺內放有某種防腐藥物,屍體才不腐敗,這完全可能,如化驗棺水發現棺水中有汞(水銀)、乙醇(酒精)……古人是將放水銀作為防腐措施的,不過科學已證明,汞起不到防腐作用。是否用中草藥防腐呢?目前也無確證。我國是文明古國,有許多古屍尚未發掘,化學藥物防腐措施的解釋讓今後出土的古屍研究來證明吧!
西漢古屍解剖軼事
1972年4月28日傍晚,湖南省博物館的同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第四層棺材運到了館內。
“馬王堆挖出了寶貝”,這個消息驚動了省委大院的一些領導,大家不約而同驅車前來。龐大的內棺擺在陳列廳的中央,在明亮的燈光下,考古研究所的白榮金同誌打開了棺蓋,兩層色彩絢麗的絲衾展現在麵前,使在場的考古人員喜出望外。此時一種濃烈的酸臭氣撲鼻而來,人人都用手帕來捂蓋鼻子。當解開九根絲帶想揭繡花袍時,用手一摸猶如“豆腐”,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絲帛,決定在一頭用小刀劃一方塊,查看究竟。不料刀子剛下去即發出吱吱的響聲(後來知道是保存完好的夏布所致),因已屆淩晨兩點,即宣布暫停工作,使一些老者十分失望,後來他們埋怨說,寶貝沒看上,可手絹三天都沒洗幹淨。
經過一周的細心揭取,震動世界的西漢女屍出現了。
12月,王冶秋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張炳常、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劉雪桐、北京醫學院譚增魯、武漢醫學院武忠弼、中山醫學院郭景光、湖南醫學院李亭植、王鵬程等醫學專家雲集長沙,因受周總理的委托,大家深感責任重大,於是大家認真討論了解剖方案,曾提出三種設想。一是內髒完整;二是變薄變脆;三是溶化如豆腐。針對這三種情況提出了不同的對策。另外對頭部是開顱還是鑽孔取髓,胸部是大開膛還是隻從腹部切口,以及腹部縫合、填塞等等,均一一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當討論到由誰來主刀時,各位老專家都相互謙讓,此時湖南醫學院病理教研組青年助教彭隆祥自告奮勇來主刀,大家一致同意,這大概就是我國俗語中所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吧!
12月11日上午,解剖開始時,大家全神貫注,神情緊張。彭隆祥沉著堅定,下刀果斷,切開腹部之後,發現內髒器官十分完整,大家欣喜異常,如釋重負。
在解剖方案既定之後,王冶秋曾電告國務院辦公廳,周恩來總理在12月10日的電話記錄上批示:“即送沫若、西堯兩同誌閱,如有不同意見,或應注意事項,請郭老批注,西堯以電話告冶秋同誌。”郭老批注:“沒有不同意見,請探求致死原因,並注意免受屍毒感染。”隨後郭老又寫信說:“關於馬王堆屍體的解剖,我想起一件事,即吸取骨髓,進行血型鑒定(O型、A型、B型等)。此事日本人曾注意到。一般管狀骨的兩端,是創造血球的地方,骨髓在骨管中想來還保存得相當良好,如就一枝上臂骨或臂骨的兩端開孔取髓,便可進行驗證,這樣既可保護屍體的原狀,也能鑒定出2000多年前古人的血型,為屍體解剖增添一項成果,如認為可以,請電告長沙。”
郭老早年學醫,因此講的全是內行話。他的囑托,使大家感到無比振奮。古屍解剖後,經過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口腔科、皮膚科等病理檢查,發現她生前曾患有多種疾病,如全身性粥樣動脈硬化症、膽石症;右肺上有鈣化的結核病灶;右前臂陳舊性骨折;腰脊椎有骨質增生現象,還有日本血吸蟲及蟯蟲、鞭蟲等感染。在這眾多的疾病中,何者為致死的原因?經各科專家分析,可能是膽絞痛造成反射性冠狀動脈痙攣,以致心率絞亂而一命嗚呼。她的血型,已鑒定為A型。郭老的要求已全部達到。
女屍原為西漢諸侯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妻,但她除有一顆私章上刻“妾辛追”外,則無任何記載,這樣即給古屍研究工作帶來困難,比如要研究她首先要弄清年齡,於是X光醫生透視頭部,根據冠狀縫、人宇縫、矢狀縫等愈合情況,斷定為50歲左右;牙科專家認為牙齒磨損度很高,視作65歲;婦科醫生確認她處於更年期,屬45歲左右;外科醫生檢查小腿脛骨也認定為50歲。最後大家討論,同意定為50歲左右。
從女屍的食道到小腸,取出138顆半甜瓜子,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發現瓜子細胞完整,認為有再生的可能,此事引起湖南省博物館同誌的極大興趣,他們曾設想在館內空坪隙地滿栽漢代甜瓜,讓外賓、首長來館參觀時品嚐一番,因此每天數次觀察,結果失望了,因為發現與遺傳有密切關係的琥珀酸脫氫酶等物質已損失,故不能遺傳了,大家對此深感遺憾。
當寄生蟲研究所報告在肝部發現了血吸蟲卵時,又引起了一陣風波,原因是當時全國正盛行唯成分論,哪怕對古人、死人也不能幸免,所以有人說這位古代遺婦人可能出身貧苦,從小下田勞動受到感染;另有人說,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凡婚姻嫁娶講究門當戶對,貧苦農民是不能成為丞相夫人的,血吸蟲可能是生活用水感染所致。但孰是孰非,無以為證。
對於她的右前臂骨折也有猜測,因為隨葬品中有大小164個木俑,木俑是侍者的象征,這足以證明丞相夫人生前是奴婢成群,過著前呼後擁而雍容華貴的生活。那又怎麼能跌斷右臂呢?於是有人說,該人生前秉性凶惡,具有“黃世仁”的心腸,可能打奴婢時,用力過猛而倒地跌傷。大家認為此一推測,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