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曆來為人們認作美的化身的西湖,究竟是怎麼形成的,至今學術界仍各持一端,爭執不下。而弄清楚西湖形成之謎對西湖的現在和未來發展都有重要價值。
一種說法認為西湖是由於築塘而形成的,這是古今比較一致的看法。西湖本與海通,東漢時錢塘郡議曹華信為防止海水侵入,招募城中人民興築了“防海大塘”,修成後,“縣境蒙利”,因之便連錢塘縣衙門也遷來了,這就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西湖從此與海隔絕而成為湖泊。曆代學者都承襲此說,流傳至今。
1909年,日本地質學者石井八萬次郎提出,是火山爆發噴出岩漿阻塞海灣從而形成西湖。
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通過詳細調查研究,認為西湖原是一個瀉湖,否認了石井八萬次郎的推斷。他認為,西湖本來是一個海灣,後由於江潮挾帶泥沙在海灣南北兩個岬角處(即今吳山和寶石山)逐漸沉澱堆積發育,最後相互連接使海灣隔絕了大海而形成為瀉湖。
魏嵩山先生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西百二十裏從狹中渡”,認為當時(杭州附近)的錢塘江水麵仍相當遼闊。而《漢書·地理誌》所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則更清楚地表明直到西漢時期西湖仍為海灣,杭州市區尚未成陸。因此,魏氏確信劉道真《錢唐記》所載華信築大塘之事,認定西湖與海隔絕成為內湖,時間應當是在東漢。
林華東先生對“西湖是因為東漢華信築塘成功後才形成”的說法提出異議,認為倘確有華信築“防海大塘”,其功能也應是防禦海潮衝擊吞沒陸地的捍海塘,認為東漢華信築防海大塘時,內側地帶早已成陸,築塘是為保護陸地不被海水吞沒,而不是促成西湖的成因。林氏主張最遲在東漢之前,西湖就已形成。
吳維棠先生從西湖東岸望湖飯店地下四米深的鑽孔采樣中,發現有一黑色富有機質和植物殘體的粘土層,通過碳14年代檢測得知在距今2600年左右。白堤錦帶橋兩側的五六米深處的鑽孔中,有一炭化程度較高的泥炭層,厚10厘米至50厘米,用其上部的標本作碳14年代測定,為距今1805年左右。泥炭層之下是青灰色粉砂質粘土,富有機質和炭化的植物於枝,孢粉分析結果,有黑三棱、眼子菜等陸上淺水生植物,表明當時西湖已是沼澤。據此估計,西湖在春秋時代已經沼澤化。在疏通西湖的時候,工人們曾發現一些石器和戰國至漢代的鐵斧,很可能是人們從事漁獵生產活動失落的。因此,吳維棠先生推斷:在西漢前,杭州非但不是海灣,連海灣成陸後遺留下的殘跡湖(西湖)都已沼澤化。這就無怪乎《史記》《漢書》《越絕書》等古籍中,隻記及錢塘縣和別的湖泊,而沒有古西湖的記載。
盡管至今人們還不能清楚地知道西湖的成因,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相信科學家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