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園林中的水,大到浩淼無邊的江河湖海,小到涓滴細流,都是造園家所不肯放過的水景塑造對象。沒有水的園林幾乎沒有,有了園林的構築,自然界各種形態的水,也被納入到園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這稱之為理水。水在園林藝術中的運用,又一次體現園林是人化的自然這一評價。
皇家園林的總體布局,存在一個一水三山、祈求長生不死的模式。這一水三山中的一水,是指海而言。所以圓明園中最大的水麵稱為福海,海中的島上建有蓬島瑤台一景,蓬島就是指海上三山之一的蓬萊。頤和園、北海以及古代曾經皇家營構過的水域,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等,都有這樣的寓意,這都是園林中的大水麵的處理。這些水麵都需要有豐足的水源,並為了保持湖水的潔淨、充足,需要有蓄水、供水、防淤、排澇等一係列水利工程相配套。所以,在園林的理水過程中,需要有高深的工程技術知識。像昆明湖這樣一個3300多畝,既有觀賞功能又有蓄水作用的水域,原來在它的西部還有高水湖和養水湖用來實現沉澱和供水的作用,以保證昆明湖的澄清和一定的觀賞水位。湖的出水口也考慮得很周到,環湖還另有可以節製調控的八個出水口,用於排澇和灌溉周圍的農田,其中有一個出水口專門通往圓明園中的福海等湖麵。主出水口放在南端的繡漪橋下,瀉入長河,成為帝後乘船來園時的水路,也是城內三海等處用水的水源。這是一個綜合治理、綜合利用的項目,至今,昆明湖還部分地擔負著上麵提到過的一些功能。它更能使遊人沉醉於碧波蕩漾的優美景色之中,流連忘返。
瀑布是水景,山石洞口的瀑布,模擬水簾洞。落差不大的湍流,模擬山泉的川流不息。山石中淌過的小溪,又酷似幽穀中的涓涓細流。出現這些效果,一是要水,二是要石。水主要靠地形變化,將高水位的湖水引到地形低凹的地方成景。諧趣園中的玉琴峽,就是利用自然山石所形成的地形,引來昆明湖後湖的水,加以引導造景的。在沒有自然地形可用的情況下,可將建築屋麵的雨水用天溝歸集到山石頂部預留的貯水坑洞中,下暴雨時,山石疊出的澗口就湧溢出漫流的水溜,成為瀑布,這是一種“坐雨觀泉”的趣味;不下雨時,山石所堆疊的峭壁澗壑,使人聯想到瀑布水景。這裏的疊石堆山,是模仿自然界的山澗。這種處理方法,技藝相當繁複,平緩的山泉堆疊,不但要激起水花,看到淌過的水溜,還要聽到水聲,潺潺淙淙,使人未見其景,先聞其聲,憑著聲音尋去,才能看到,要走到近旁,還得繞過山石廊榭。要疊出這樣一景,須有一定的技法,選石很嚴格,有所謂送水石、劈水石、激水石等等名目。顧名思義,這有聲有色的水景,不是偶然得來的。宋徽宗趙佶在東京(開封)興造艮嶽,就有依真山貼巨石而成的“瀑布屏”一景,當時在山後用水櫃貯水、人工放水,很是壯觀。
古代園林中水的另一種形態是泉。濟南是泉城,賞泉、聽泉、品泉,都是園遊的內容。在風景名勝中,都要有泉這個景。蘭州的五泉山,五泉並陳,瀑布懸空,清流漫地,可聽可賞。無錫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杭州西湖有虎跑、玉泉、龍井三大名泉,都是可賞可品。第二泉邊上的竹爐山房,就是專門用來品評第二泉水的所在。
水必須有源,水入園處的處理要自然,下遊也要有所交待。出園處的處理和入水口一樣重要,這樣,園池中的水才能活,才能靜中有動,來龍去脈交待清楚,即使一潭死水,也能產生活的感覺。土和石都是構成真山的材料,由於人工的采集、堆疊,就成了假山。水是構成江河湖海、激流飛瀑的元素,經人為的治理變化,就成了園林中的水景,要說它們是假湖、假溪、假瀑布,也不是沒有根據的。這和現代通用的人工湖、人造瀑布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古代園林中水的形態有更多的講究與追求。
和假山不一樣,水池的形狀,不是由水形成的,而是堆疊土岸和石岸勾畫、約束出來的,園林中水池的平麵,幾乎都是不規則的,有的隻在臨水主要廳堂的前方,砌成整齊的方形泊岸,實際是廳堂的露台伸到了水邊,這種不規則的平麵,要表現出自然界的各種水邊的野趣,有突入水中的,有凹進岸邊的。用土堆築不能表現的,就用石來點砌,由沿岸的山石與池畔的假山疊成一氣的,就稱為池山。《園冶》中說:“池上理山,園中第一勝也。”把這種山與水互相依存、互相映照的池山排為園林中數第一的景致,主要是指的水。水是園中必備的景物,有時,因為有水才有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