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胡適的漸進式改造路徑(2)(3 / 3)

胡適雖然積極介入政治運動,但是絕不入閣當官。他一直堅持知識分子的在野態度,多次拒絕當局的從政邀請。他說:“我所以想保存這一點獨立的地位,決不是圖一點虛名,也決不是愛惜羽毛,實在是想要養成一個無偏無黨之身,有時當緊要的關頭上,或可為國家說幾句有力的公道話。一個國家不應該沒有這種人;這種人越多,社會的基礎越健全,政府也直接間接蒙其利益。我深信此理,故雖不能至,心實向往之。以此之故,我很盼望……為國家做一個諍臣,為政府做一個諍友。”在民國知識分子中,他是堅守“民主憲政”理念最持之以恒的一個。丁文江、蔣廷黻等知識分子一度大力鼓吹“新式獨裁”,認為中國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開明專製”,胡適則從來沒有過這種動搖,他堅信民主政治是中國通往未來的唯一大道。1947年,胡適仍然堅定地說:“我是學曆史的人,從曆史上來看世界文化的趨向,那民主自由的趨向,是三四百年來的一個最大目標,一個最明白的方向。”

在各方麵力量的推動壓力下,中國艱難地、一點一滴地朝著胡適等人設想的方麵前進。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宣布進入“憲政時期”聲音剛剛落地,日本開始全麵侵華,“還政於民”胎死腹中。

抗戰勝利後,大規模的內戰就全麵爆發,國民黨敗走台灣,胡適的幾十年努力告一段落。

不過,離開大陸後,胡適還是堅持他在大陸時期的一貫做法,繼續對國民黨的批評。1956年9月,蔣介石在自己70歲生日之前,希望社會各界給自己“各種缺點,作具體的指點與指正”。胡適借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故事,告誡蔣介石要信任下屬,凡事不要管得太多太死,要做一個“無智而能禦眾智,無能無為而能乘眾勢的元首”。

胡適在1958年4月8日,回到台灣,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他回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台灣可以更有效地批評國民黨。他對趙元任說:“我有一個責任,可能留在國內比留在國外更重要,因為那邊有一些人實在怕我說的話。”

在與蔣介石較量的一生中,胡適堅持說負責任的話,說公正的話,說理性的話,他基本做到了進退有據,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