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民營企業的產權保護和體製轉型(3)(1 / 1)

總之,關於民營企業的產權保護,應當作為一個關係到今後民營企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首要問題來對待。如果隨意剝奪民營企業產權的事件不依法處理,那麼其危害性是不可忽視的。這將迫使民營企業“見好就收”,即不再信任政府,一有機會就撤出投資,轉移境外,或資本閑置,持有資本的民營企業家向“食利者”轉化。

(二)政府職能轉變

民營企業在經濟運行中所遇到的困難有不少與政府堅持過去的做法不變有關。按理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要認識到政府職能在於做好政府應當管的事情,即政府隻做市場做不好或市場做不到的事情,如維護市場秩序和維護公平競爭原則。但實際上,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不斷表現為“閑不住的手”,政府的幹預到處存在,許多不該由政府插手的事情,政府也從不放過。審批太多,造成了政府管得太死。比如說,民營資本想進入某個領域進行投資,或者根據市場情形,準備擴大生產規模,新建項目,申請手續十分煩瑣,一道一道報批。在一次座談會上,有的民營企業家抱怨說:“多一道審批,多蓋一個公章,就會多一份‘好處’。”這種“好處”就是辦事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利益。所以取消或簡化審批,就是損害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阻力當然很大。

真正需要政府認真去做的,是維持市場秩序所必要的監管工作。“少一些審批,多一些監管”,這是座談會上不少民營企業家的呼籲。如果政府該做的做到了,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們一定會拍手叫好。

(三)關於行業壟斷

從“非公經濟36條”公布後,行業壟斷現象一直受到人們關注,但“玻璃門”、“彈簧門”之類的批評聲音也一直存在,這說明行業壟斷現象並未消失。問題未能解決的關鍵究竟在哪裏?在進行調查時聽到了下述三種說法:

一是,細則還未出台。稍後,“非公經濟新36條”也出台了,但民營企業家仍呼籲細則應盡快出台。有些細則雖然公布了,但相關行業的民營企業家認為,細則仍舊籠統、含糊,沒有解決實際上的領域準入問題。

二是,認為領域準入問題之所以難解決,主要同地方保護主義有關。具體地說,在某些地方,由於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的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擔心它們被新加入同行業的民營企業打垮,因為民營企業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從而不準許外地的民營企業家到本地設新廠。這種地方保護主義傾向根本置國務院公布的“非公經濟36條”和“非公經濟新36條”於不顧,依然我行我素,把民營企業拒之門外。

三是,行業壟斷以提高準入門檻作為借口,對外說,某某行業從不限製有資格的民營企業進入,隻是它們的資格不夠,所以才不準它們進入,因為“降低資格審查標準”是不符合國家利益的。反對民營企業進入的部門甚至提出:行業壟斷現象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存在的隻不過是進入的資格審查,申請加入該行業的民營企業隻要等到資格審查這一關通過了,就可以進入了。

三種說法振振有詞,結果,都成為回避“行業壟斷”問題的人的擋箭牌。事實上,迄今為止,行業壟斷現象在現階段的中國仍繼續存在。遮遮掩掩的回避行業壟斷存在的說法,抹殺不了真相。究竟怎樣解決這個難題?關鍵仍然在於政府的改革決心和改革措施。要選擇好突破口,突破口就在能源、鐵路、金融等重點領域。民營企業對此應有信心。

(四)減稅

民營企業在經營中遇到的困難之一是稅費過重。這個問題的化解方法同樣在於政府稅製改革的決心和措施。

我們在一些省市同民營企業家座談時詢問:“稅費負擔重和融資難這兩個困難相比,你們認為哪個應當先解決?”得到幾乎眾口同聲的回答是:首先應當減少稅費。他們解釋道:“融資當然困難,但經營虧損並不是單靠融資比較方便這一項措施就能解決的。如果稅費負擔還是那麼沉重,融資有什麼用?稅負重,稅外有費,更是雪上加霜,遲早我們會關門大吉。”這些話反映了事實真相和民營企業家的失望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