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網絡考驗幹部選任公信度(2 / 3)

在受訪專家看來,網絡大大縮短了信息從媒體到受眾的時間,在更深遠的層麵上挑戰著社會個體的行為價值,以及整個社會的管理秩序。特別是對官員選拔模式的影響,已成為一種無法逆轉的趨勢。

“網絡使公眾對官員任免的意見、情緒與態度等,通過這個渠道打開了向現實社會傳播的缺口,從而產生強大的聲勢,對高層決策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尹韻公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道。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盡管網絡隻是虛擬的“第二社會”,但已經對現實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和衝擊,在未來的官員選拔中,應把運用網絡管理水平,作為官員必須具備的一項執政能力來考察。

據記者調查,目前我國有些官員對網絡監督,還存在很多不適應性。有些由於觀念陳舊,覺得網絡監督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些則把網絡監督視為“洪水猛獸”,以權壓網、堵網、封網現象時有發生,以致造成被動局麵。

在采訪過程中,受訪專家多次提到“周森鋒事件”。他們認為,在事件發生後,當事人周森鋒始終三緘其口,而組織部門也一直自行回避。這說明周森鋒作為受過清華大學教育的新一代官員,並無隨時接受網絡監督的意識,而相關組織部門麵對網絡監督也缺乏正確認識。

專家指出,有些興趣觀點相近的網民,在網絡中很容易聚集並形成獨特的政治場。由於幹部選拔工作還存在弊端,這也給一些惡意攻擊、詆毀官員的虛假信息,有了在網絡上肆意傳播的機會。

從以往發生的網絡事件來看,周森鋒應算是一個直接“受害者”——有人在網絡上發布消息,聲稱周森鋒的任用過程不合程序、信息不公開,其愛人是襄樊市人大副主任,而且還大肆編造各種虛假情節,給人造成一種組織部門存在選人用人不正之風的錯覺。

“網絡匿名傳播的方式,對組織工作保密性也形成了新挑戰,這應引起組織部門的高度重視。”齊善鴻表示,“在網絡上,關於官員選拔任用的信息,部分是來自網民捕風捉影的猜測,這給正常的組織工作造成被動局麵,甚至可能打亂正常的人事安排,影響既定的組織程序。”

培養官員適應“網絡化生存”

“在以往的網絡事件中,有些反映出官員的腐敗問題,有些因官員不適應網絡監督,在惡意傳播的虛假信息中陷入被動。”齊善鴻認為,“組織部門應充分認識當前嚴峻的網絡形勢,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不斷培養官員提高建設、運用、管理網絡的水平。”

目前,網絡的信息量已遠遠超過傳統媒體,並成為網絡民意“井噴”的重要發源地。在以往事件中,比如“下跪副市長”李信事件、“天價煙”局長周久耕事件、黑磚窯女官員複出,等等,就是通過網絡披露後,在公眾的強烈反應下才使“問題官員”得到處理。

但記者調查發現,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也往往被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所利用,一些惡意誣告、誹謗官員的虛假信息,不時在網絡上傳播,嚴重擾亂公眾的視聽,從而使得網絡這一反腐渠道的作用大打折扣。

“目前不少官員遇到網上負麵信息,往往手足無措,更多選擇回避或失語。”齊善鴻認為,“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有些官員沒有意識到網絡回應的責任,所以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二是組織上對於網絡回應尚無清晰規則,有些官員不敢說話,怕說錯話,怕組織追究。”

受訪專家認為,對於網絡上不時出現的對官員的檢舉材料,組織部門既不能熟視無睹,也不可偏聽偏信,應謹慎對待。對網絡上出現的各種對官員的質疑、誤解乃至謠言,組織部門要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與紀檢監察部門配合協調對官員調查,情況屬實要依法處理。反之,則要用事實解答網民疑問,從根本上遏製流言飛語的傳播,以免造成更為惡劣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