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11日,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中共中央正式發出關於在近期召開四屆人大的通知。與此同時,有關四屆人大由誰來“組閣”的鬥爭,也一天天明朗、尖銳。
同林彪一夥一樣,權欲熏心的江青集團,早就在打四屆人大的主意了。他們明白,現在已經到了“組閣”的關鍵時刻。這時,他們的“對手”不僅有周恩來,而且又添了一個鄧小平。必須用一切手段打敗“對手”,抓住“組閣”的大權。
早在10月6日晚上,已得知毛澤東建議鄧小平出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的江青迫不及待地趕到醫院,向剛接待完外賓尚未休息的周恩來一連串地提出她對四屆人大人事安排及軍隊參謀長人選的“意見”,實際上是想在四屆人大籌備工作全麵開始之前,搞“先入為主”和“先發製人”。病中的周恩來這時雖然身體虛弱,卻頭腦清楚。他以極大的克製和耐心與江青周旋了整整兩個鍾頭,對所有實質性問題未作一字表態,實際上是不讚成江青的“意見”。江青一無所獲,敗興而歸。她一回住所便向王洪文嚷道:“我保留我提名的權利!”借以發泄對周恩來的不滿。
此時江青還不知道,就在她趕到醫院之前,鄧小平已經同周恩來作了一次單獨談話。兩天之後,鄧小平又再次與周恩來在病室長談。自然,兩位老戰友談的是有關四屆人大人事安排的問題。
10月13日,正到處尋機發難的江青從《國內動態》清樣上看到有關“風慶輪”事件的報道,其中有批判“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所謂“洋奴哲學”的內容。江青如獲至寶,揮筆批道:“交通部是不是毛主席、黨中央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部?”“有少數崇洋媚外、買辦資產階級思想的人專了我們的政。”又稱:“政治局對這個問題應該有個表態”,“而且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
江青批示後,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緊隨其後,異口同聲地提出這件事是“路線問題”,要求國務院、交通部抓住此事進行所謂“路線教育”。
與“四人幫”大段大段地橫加指責、上“綱”上“線”的批語形成鮮明對照,鄧小平僅在這份材料上畫了個圈,而周恩來後來也隻在江青派人專送的傳閱文件上批了“已閱”兩個字。兩位國務院主要領導人對江青一夥的無理取鬧均不屑一顧。
10月17日晚,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早有預謀的江青等人聯合向鄧小平發起突然襲擊。他們把把謂“風慶輪”事件定性為“崇洋媚外”、“洋奴哲學”的一個典型,把攻擊的矛頭直指周恩來、鄧小平領導下的國務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