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柯慶施當選為中央委員;張春橋在1956年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市委委員,成為中共97名中央委員之一的柯慶施,隨時得知來自中央的動向,張的消息更加靈通了。1957年6月8日,《人民日報》震撼全國的社論《這是為什麼?》一發表,張春橋就接二連三地在《解放日報》上發表反擊“右派分子”的文章。張春橋有句座右銘:“凡事左三分。”他今日批這個,明日批那個,成為上海灘數一數二的“反右英雄”。
張春橋反反複複地琢磨,摸準了毛澤東主席的思想脈搏,數易其稿,寫出了一篇出人意料的文章:《破除資產階級的法權思想》。這篇文章刊於1958年6期《解放》雜誌,不多時便送到毛澤東主席手中。毛澤東對此發生了興趣,囑令《人民日報》予以全文轉載,並親自提筆寫了《編者按》。
毛澤東定的“編者按”連同張春橋的文章,在1958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以醒目的位置發表。張春橋的名字,第一次引起全中國的注意。這一天,對於張春橋來說,是極其重要,具有曆史意義的一天。
1955年,“反胡風”運動開展之後,姚文元因寫了《論胡風文藝思想》一書,受到牽連,陷入困境。張春橋幫了姚文元,以《解放日報》為之撐腰,短短的10天內,連發四篇姚文元批判胡風的文章,使姚文元“反戈一擊”成了“反胡風的英雄”,這算是張姚的第一次合作。
張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1957年夏天,張春橋獲悉要“反右派”的消息,立即轉告了姚文元。姚文元急急忙忙地趕寫了《錄以備考》一文,發表在《文彙報》上。這篇文章成了姚文元的“成名作”,因為它得到了毛澤東的讚賞,並且囑令《人民日報》頭版轉載,還配發社論《文彙報在一個時間內的資產階級方向》。這篇文章使姚文元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在姚文元看來應該感謝張春橋。從此,姚文元對張春橋言聽計從,成為張春橋的得力打手。張春橋扶植這根棍子。張春橋要寫什麼批判文章,隻要動口,都由姚文元動筆。
1958年7月1日,《解放》半月刊上在上海創刊,經張春橋提攜,姚文元調入中共上海市委理論刊物,擔任編輯部的文教組組長。姚文元更加瘋狂地揮舞棍子,攻擊一批著名作家,一時間威震中國文壇。張春橋充當幕後導演,出謀劃策,讓姚文元衝鋒陷陣,出頭露麵。用張春橋的話來說:“在報紙上,姚文元出麵,比我們方便。”當《解放》停刊之後,張春橋把姚文元安排到《解放日報》擔任編委兼文藝部主任。這樣姚文元不斷地按張春橋的旨意,在《解放日報》、《文彙報》上發表文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