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發難(1 / 3)

北宋初年,天竺惹爛陀國密林寺班智達悲賢神僧高徒法賢、法天、法護三人長途跋涉,遠赴中原弘揚佛法。三人佛法俱得天竺國班智達悲賢神僧真傳,不出幾年三人在中原聲名遠播。三人之中以法賢佛法最為高深,法賢俗名天息災,與師弟法護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宋太宗聽聞三位大師法名,下旨召見。在聽聞三位大師宣經講佛之後,宋太宗不勝歡喜。賜法賢為慧辯大師、法天為玄覺大師、法護為明悟大師稱號。並下旨以年號太平興國為名興建太平興國寺,賜三位大師在太平興國寺傳經院居住。

他們從此便在太平興國寺傳經院參禪開悟,精研佛法。直到真宗鹹平三年,慧辯大師病故,又過了一年,玄覺大師也不幸圓寂,三人隻剩下明悟大師一人。明悟大師年事已高,隻能提點弟子惟淨繼續參禪開悟,精研佛法。景德三年北天竺摩羯陀國僧人慈賢帶著達理摩波羅前來學習佛理。達理摩波羅在明悟大師門下剃度出家,法號施護。明悟大師指點弟子唯淨與施護、慈賢繼續參禪開悟,精研佛理。幾年之後,明悟大師圓寂。施護思鄉心切,帶著兩卷《大力明王經》回了天竺。隨後,慈賢遠走契丹,他佛法高深,契丹國內一時無人能比,契丹皇帝賜慈賢做了契丹國師。唯淨因為施護思鄉歸國,慈賢遠走他國,悲傷成疾,臥床不起,幾個月後抑鬱而終,隨後朝廷下令解散譯經院,唯淨的兩個弟子梵光和梵才外出雲遊四海。

梵光、梵才兩師兄弟晚年雲遊至武夷山,在那裏收了一徒弟至止師。梵光、梵才兩人將生平所學都傾囊相授與至止師。這至止師雖然佛法深厚,但卻吃肉喝酒不拘一格。幾十年後,至止師又將生平所學傳給了他的兩個弟子法佛僧和儒佛子。儒佛子是在武夷山下隱居的避亂書生,經常閑來無事上山與至止師談論佛法。一來二去,雖然也算得上是至止師的傳人,但他並未出家,隻能算做是至止師的俗家掛名弟子。

在此期間,拜火教方聖公起義失敗,方聖公手下方七佛為躲避朝廷追捕逃到了武夷山。至止師收留了方七佛,並為他治病療傷。幾個月後,方七佛在跟至止師師徒說起拜火教舊事時,談到了拜火教武功秘笈《二宗經》,並說久聞至止師佛學深厚,希望能指點一二。至止師看過《二宗經》後,大吃一驚,發現《二宗經》所載武功至剛至猛,極端至極。認為《二宗經》隻有匹配佛家的《大力明王經》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方七佛在至止師的《大力明王經》指點之下豁然開竅,武功突飛猛進。此時看似光大拜火教教指日可待,可是方七佛已是風燭殘年,行將就木,中興拜火教他已力不從心。

於是,方七佛私下勸說法佛僧和儒佛子加入拜火教。這拜火教教眾自立教以來就是三教九流,魚龍混雜。儒佛子書生心氣,斷然拒絕。法佛僧有意加入,隻是礙於至止師情麵,推三阻四沒有答應。

後來,至止師圓寂,法佛僧還俗加入拜火教,並習得《二宗經》和《大力明王經》上的武功,繼任拜火教教主,召集拜火教教眾在武夷山建立了拜火教教總壇。

拜火教在武夷山死灰複燃,沉滓泛起,儒佛子隻身離開武夷山。與此同時,蒙古人大舉南下侵宋,天下大亂。處處江湖紛爭,人人朝不保夕。為了安身立命,兼濟天下,儒佛子糾集武林之中誌同道合者兼濟天下,取《上至經》“天得一以清”之義在無為萬年台創立了天一教。他視天下為八陣圖,並以此設立了天覆堂、地載堂、風揚堂、雲垂堂、龍飛堂、虎翼堂、鳥翔堂、蛇蟠堂八個堂口。

後來,拜火教在同盟山召開武林大會,法佛僧和儒佛子兩人因走火入魔同歸於盡,天一教和拜火教兩敗俱傷,死傷慘重。從此以後天一教由沙揚繼任教主,八個堂口縮減為天地風雷四個堂口。沙揚天有心無力,積勞成疾,臨死之前囑咐天一教繼任教主路人甲,將天一教總壇搬到終南山樓觀台。

吳人聖和馬神風策馬驅馳,來到樓觀台。樓觀台位於秦嶺山脈終南山北麓中部的山前台原和淺山區。南依秦嶺,千峰茸翠,猶如重重樓台相疊,山間綠樹青竹,掩映著道家宮觀,古稱石樓山。山前梁崗起伏,盡是黃土丘陵。

兩人騎馬行到說經台,山路陡峭異常,隻能下馬步行。

吳人聖對馬神風說道:“這說經台離地有二十丈之高。宋代蘇東坡遊此台吟有名句:“此台一覽秦川小。”馬兄弟,你看如何?”

馬神風駐馬遠眺,眼界開闊,秦川渭水曆曆在目。馬神風連連讚歎道:“好好好,真是好極了!”

兩人牽馬步行大約二裏多地,來到幾棵蓊鬱青翠蒼勁挺拔的古柏下。吳人聖道:“我讓你見見“樓觀九老”。”

馬神風道:“他們在哪呢?”吳人聖道:“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馬神風道:“這倒怪了,我怎麼看不見?難道他們會隱身不成?”吳人聖哈哈大笑道:“我給你所說的“觀台九老”,就是咱們身邊的這九棵柏樹。”馬神風道:“我還以為你說的是九個人呢。”馬神風暗下不動聲色地數了數這幾棵柏樹,剛好是九棵。吳人聖介紹道:“這九棵柏樹,西南隅那三棵樹,樹上結癭酷似三隻蒼鷹的,被人們稱之為“三鷹柏”。樹下有尊石牛的,就是“係牛柏”。當年老子來這說經時,他的青牛就是係在這課柏樹上的。”

馬神風道:“那咱們也就將馬拴在這裏吧!”

兩人將馬拴在那棵柏樹上,又繼續上山。

沿著說經台山道上行,越翠竹林海,拾級而上,山道兩旁亂花迷眼,古樹參天,河水奔瀉,天上行雲,腳下溪流,賞心悅目。鬆林盡處是翠薇峰。峰頂有高爐,世傳為老子煉丹爐,在爐旁的古廟院中北望秦川,恍若棋盤的阡陌道路,點綴著綠樹如雲的村落,煙嵐橫斷,遠接藍天。倚望山下,幽竹夾道。溪水淙淙,水底礫石,晶瑩剔亮,石間遊魚,忽來忽往,竹拂水麵,清韻悠悠。忽聞隱約而來的轟轟咚咚聲,猶如鑼鼓喧天。待麵目潤澤清爽時,忽見飛瀑,自山腰飄落河中,這裏人稱聞仙瀑布。遠眺南望,千山萬嶺,蒼蒼莽莽,直接巴蜀。

馬神風一路嘖嘖稱奇。吳人聖道:“還有更奇的呢!”

兩人向前走進入峽穀,峽穀夾道絕壁入雲,夾岸陡壁,險灘水急。越往前走,峽愈窄,崖愈險,頭頂一線青天,路傍一溪青流。這裏被人譽為似三峽,非三峽,勝過三峽的“鬼見愁”。再往前出峽穀,頂天立地,一麵絕壁,聳立麵前,人稱“鬼打牆”。前行便入閻王溝,沿口懸崖斷壁拔地而起,沿小路扶搖盤旋而上,有一寬展的平台,謂“望鄉台”。在台沿俯首而望,崖下一頃深潭,墨綠森然,冷氣撲來,涼徹心骨,人稱“驚魂潭”。沿路東南而下,岩石陡峻驚人,古樹枝柯橫臥,藤條勾連懸掛,稱為“蛇蛻殼路”。前行河穀漸陡,水流湍急。沿路進入密林,左盤右旋而上,這段路被稱為“鬼推磨”。上到山頂,一邊是懸崖百丈,河水濤濤。一邊是石牙石筍如林,犬牙交錯。此段路被稱為“老鼠牙岔骨”。前麵絕壁環抱,一水中流,瀉入潭中,號為“幽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