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論小乘安樂延年法四門(1)(1 / 3)

第一匹配陰陽

原文:

《玉書》曰:“大道無形,視聽不可以見聞;大道無名,度數不可以籌算。資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得乾道而積氣以覆於下,地得坤道而托質以載於上。覆載之間,上下相去八萬四千裏。氣質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而還於地中,其陽負陰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還於天中,其陰抱陽而下降。一升一降運於道,所以天地長久。”

譯文:

《玉書》說:“大道是無形的,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是看不見、聽不著的;大道是無名的,用度量、數量是不能衡量、計算的。憑借道的生化產成了形,因為形的產生才得以確立名稱,名稱中最大的是天地。天得乾道,積累了氣從上向下覆蓋;地得坤道,依托著質從下往上承載。覆蓋與承載之間,上下相距八萬四千裏。氣與質不能直接相交。天用乾索取坤,就下降在地,其陽氣負載著陰氣上升;地用坤索取乾,就上升到天,其陰氣懷抱著陽氣下降。這一升一降運行著大道,所以,能夠天地長久。”

疏解:

從大道角度說明“匹配陰陽”:

修煉《靈寶畢法》,已經把人定位在了天地之間,超越了人們已經習慣的環境。人要在天地之中不斷地煉化自我、超越自我,首先要認識天地。天地是人類生存的大環境。

第一,大道無形無名,天地有形有名,大道生化天地,天地之間蘊藏大道。“匹配陰陽”,即有形與無形相匹配。

第二,天得乾道,積氣覆下;地得坤道,托質載上。天地運行內含大道。“匹配陰陽”,即乾道與坤道相匹配。

第三,天地氣質不能直接相交,然乾坤互索,陰陽升降,相交天地,大道運行,所以天地長久。陽升與陰降相匹配。

所以,“匹配陰陽”,即匹配天地與大道。

原文:

《真源》曰:“天地之間,親乎上者為陽,自上而下四萬二千裏,乃曰陽位;親乎下者為陰,自下而上四萬二千裏,乃曰陰位。既有形名,難逃度數。且一歲者,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歲。

一歲以冬至節為始,是時也,地中陽升,凡一氣十五日,上升七千裏。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陽升共二萬一千裏。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陽升共四萬二千裏,正到天地之中,而陽合陰位,是時陰中陽半,其氣為溫,而時當春分之節也。過此,陽升而入陽位,方曰得氣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後,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節陽升,通前計八萬四千裏以到天,乃陽中有陽,其氣熱,積陽生陰,一陰生於二陽之中。

自夏至之節為始,是時也,天中陰降。凡一氣十五日,下降七千裏。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陰降共二萬一千裏。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陰降共四萬二千裏,以到天地之中,而陰交陽位,是時陽中陰半,其氣為涼,而時當秋分之節也。過此,陰降而入陰位,方曰得氣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後,四十五冬至,冬至之節陰降,通前計八萬四千裏以到地,乃陰中有陰,其氣寒,積陰生陽,一陽生於二陰之中。

自冬至之後,一陽複生,如前運行不已,周而複始,不失於道。冬至陽生,上升而還天,夏至陰生,下降而還地。夏至陽升到天,而一陰來至;冬至陰降到地,而一陽來至,故曰夏至、冬至。陽升於上,過春分而入陽位,以離陰位;陰降於下,過秋分而入陰位,以離陽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陽升之後,自上而下,非無陰降也,所降之陰乃陽中之餘陰,止於陽位中消散而已,縱使下降得位,與陽升相遇,其氣絕矣;凡夏至陰降之後,自下而上,非無陽升也,所升之陽乃陰中之餘陽,止於陰位中消散而已,縱使上升得位,與陰降相遇,其氣絕矣。

陰陽升降,上下不出於八萬四千裏,往來難逃於三百六十日,即溫涼寒熱之四氣而識陰陽,即陽升陰降之八節而知天地。以天機測之,庶達天道之緒餘。若以口耳之學,較量於天地之道,安得籌算而知之乎?”

譯文:

《真源》說:“在天地之間,靠近上麵的為陽,從上往下四萬二千裏的空間稱為陽位;靠近下麵的為陰,從下往上四萬二千裏的空間稱為陰位。既然有了形態和名稱,就免不了用數字來衡量、計算。一年可以分為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年。

一年以冬至為開始,這時,地中的陽氣開始上升,一氣十五日中,陽氣上升七千裏。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陽氣上升共計二萬一千裏。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陽氣上升共計四萬二千裏,正好到達天地的中間,而且陽氣合於陰位,這時,陰氣中陽氣占了一半,其氣為溫,天時應當是春分。此後,陽氣上升進入陽位,才稱為得氣而升。如此上升四十五日為立夏。立夏之後,再上升四十五日為夏至。陽氣升到夏至,累計上升八萬四千裏到達了天,此時是陽中有陽,其氣為熱,積陽生陰,一陰生於二陽之中為離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