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境界劃分(1 / 1)

煉體修士體係統稱武道。

武道劃分:

共十一境,每三境為一個分水嶺。第一階段固體感知,第二階段自成真氣,第三階段氣體和一,十境自成一階段。統稱下中上和達者境。最後一境

十一境為歸真境。

下三境分為

第一鏡提挈境,這一境界提還能修出真氣,單是可以達到常人掌控身體身體的極限,取名提挈。

第二境知陽境,這一境界在於感知天地中遊離的元氣,武道修士主要以吸納天地元氣洗煉肉身,後氣府自成氣象產生真氣。拳勢走剛猛路數的武者占多數,故取名知陽。這一境對實力提升不大,但能夠捕捉對手出手時元氣走向,打下的底子好壞對實戰提升影響很大。不能感知者無法進入中三境

第三境洗煉境,修滿二境的修士已經能夠感知天地元氣,這一境開始就是吸納天地元氣,洗煉筋血骨肉的境界.

中三境為

第四經開府境,丹田開氣府,此時的武夫需要在人體丹田開辟一道氣府,不能自行產生真氣,但是可以初步容納天地元氣,故取名開府境,又稱吸納境。

第五境萬象境,因武道念頭和結合自身拳法路數,氣府開始顯現各種異像,因人而異,品級也各有不同,武者可以不再吸納天地元氣,自主產生精氣。比較聞名的一些武道修士,顯化出的異像有高山鎮滄海,拳開天幕,死士陷陣等等。武道異象附帶不同特性,特性可以是一種也可以是多種,可以是特殊真氣,也可以是領悟而來的獨特武技,此境可以短暫在空中懸停。

第六境精氣境,提煉自身產生真氣,使精氣越發精煉,逐步轉為液態的境界,這一境界主要在於不斷積累,判斷強弱在於真氣化為液體的濃鬱程度,此境可以在短時間騰空禦風,有了初步的對空能力。

上三境分別是

第七境交泰境,這一境之前的武者,真氣已經修成液態,此境在於繼續壓縮真氣的同時,將源源不斷的液態真氣融於四肢百合,一步步加強身體強度,也從這一境開始,武夫可以修煉各種體質,這一境也被稱為百體境,一些武者難以以液煉體,或者無法修出自身體質容易在此止步不前。終身停留六七境。禦風時間提升也較長。

第八境金湯境,取自固若金湯,這一境界的武者,體質已經初步形成,需要不斷去洗煉自身體質,有一些會因為各人功法,所感所悟修煉導致身體在運用體質時外形初步有不同變化。這一境界的武者不管是攻擊還是防守都與之前有天翻地覆的差別,較為出名的體質佛家不壞金身,道家無垢之體,儒家萬物有容之體,雖然有些體質類似,但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比如全力運用體質時有的人頭頂生角,有的人身材拔高,有的人背生八臂。此境已經可以隨意禦風遠行。

第九境魔體境,此境界的體質已經大成,全力運用體質時身體會有一個整體的變化,這一境界不同體質開始顯現不同的異像,此境需要武者結合氣府異像、體質以及自身拳法拳理去感悟創造與自身適合的神通。

第十境巔頂境,此境雖然是表麵上的最後一境,其實修士卻並未走到的武道盡頭。九入十境的關鍵在於將自身之前的武道認知和高度拔高。需要武者將技巧,強度,拳理,拳性等等進行改變性的認知,進入十境以後武者可以在施展體質時不改變身體,身體背後會顯現一副氣象為背景體質變化為主體的武道影像。

第十一境歸真境,此境需要把背後影像化實物,虛影中變化後的體質重回人形,異像化為武道場,主體坐鎮其中歸納於腦海眉心,化為武道神,這一境沒有界限,到達一定實力可破碎虛空而去,武道神成之後可憑武道神遠遊。武道神不滅意識不滅。